北京市政协为“文化之都”建设添砖加瓦 _八面来风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八面来风 >>正文内容
北京市政协为“文化之都”建设添砖加瓦
发布日期:2012年01月06日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谢靓   字号:[][][]
  本网讯 近日,北京市政协常委会议通过了一份建议案,建议加强北京城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提升中轴线厚重的历史感染力和连续完整的文化氛围。
  这是2011年市政协第三份涉及“文化”主题的调研报告。2011年年初,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文化中心”,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这个目标更加明确地摆在了首都人民面前。“政协组织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市政协主席王安顺如此定义市政协在实现这一目标中扮演的角色。2011年,除了开展多项调研,市政协还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及搜集社情民意信息等多种履职形式,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添砖加瓦。
  出谋划策要找准着力点,才能有的放矢。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市政协把关注目光放在了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上。
  “古老的北京城本身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精品,这个文化精品急需保护。”这是万建中委员的观点。2011年11月11日,市政协召开“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研讨会,在这个文化艺术界精英云集的研讨会上,不少与会人士对如何挖掘老北京的文化价值进行了探讨。万建中说,北京文物保护单位和传统民居大多被钢筋水泥为主的高层建筑包围,应该保障公民享用北京历史遗产公共文化事业和监督历史文化遗产管理的权利。孔繁峙委员认为,必须注重文物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之间的衔接协调。会上,委员们的发言丰富而热烈,他们希望充分发挥古都历史文化资源在首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建言献策,市政协绝不满足于“说说而已”。“整合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之都”是市政协2011年调研的课题之一。把课题重点放在了“整合资源”上,是因为市政协了解到,北京虽然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景点,而这些景点的归属单位并不一样,这成了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为此,市政协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建立协调统筹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合力,同时,突出北京文化特色,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力度,打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自2009年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已经连年占据北京市GDP的12%以上,成为了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从文化创意产业在北京起步开始,市政协就一直关注着这个新生事物的成长。2011年,为充分发挥政协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市政协联合民进北京市委举办论坛,邀请了众多政协委员及文化领域专业人士,共同为文化创意产业把脉。论坛的主题是“机制和政策创新”,经过一整天的密集研讨,成果丰硕,还征集了很多书面发言,集结成论文集,后来,这本论文集在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成了“抢手货”。
  在筹备论坛的同时,市政协组织了“促进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调研,深入企业和园区一线探访,还邀请企业主座谈,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政策怎么落实到位、专项资金怎么投入、市场怎么开拓、产业集聚区的功能怎么强化,在报告中都有详尽的建议。“我们很注重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就是要让政府参考时觉得有可抓的东西。”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李然说。
  政协提建议,不仅要有理有据,还要讲求时效。为此,市政协还运用多种履职途径,尽可能将政协委员有价值的意见建议第一时间提交给市委、市政府。从2011年开始,市政协信息部门就通过征集、座谈、访谈等方式,有意识地收集政协委员和党派成员中关于文化的重要建议,通过市政协的信息刊物《诤友》上报,给市委、市政府作为决策参考。
  2011年7月,北京东城区政协委员反映,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值得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进行借鉴,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在文化创意企业启动“1+6”政策试点工作,并提出了设立“文化创新资源平台”等具体建议。信息上报之后,引起了市委书记刘淇等市领导的重视。10月底,针对北京的新增剧场问题,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提出,增建剧场需要大量演出精品和观众群体的支撑,建议控制好速度与规模,积极稳步向前推进,市里相关领导看到信息后即要求对新增剧场问题展开重新论证。通过《诤友》这条“快车道”,多条建议都转化为了政府决策。
  现在,北京市政协全会即将召开,已有委员在积极准备关于文化建设的提案,可以预见,文化建设还将成为全会上的讨论热点之一。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