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政协助推台儿庄古城重建_八面来风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八面来风 >>正文内容
山东省枣庄市政协助推台儿庄古城重建
发布日期:2012年04月06日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熊志   字号:[][][]
  本网讯 阳春时节。柳绿花红中,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古城显得格外古朴、典雅。重建以来,短短3年多时间,台儿庄古城已将“大陆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等多个殊荣收入名下。从2010年5月1日到2011年底,累计迎客240多万人次。
  古城活了,台儿庄火了。对此,枣庄市委书记陈伟毫不掩饰地说:“重建古城举了全市之力,各级政协的作用至关重要。”
  台儿庄位于京杭大运河中段,地处南北通衢要地,有着“一河渔火,十里歌声,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俗称“天下第一庄”。73年前,侵华日军的炮火将台儿庄变成废墟。但在运河文化价值链上,台儿庄仍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现存有大运河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河道、古驳岸、古码头、古船闸,被考古学家称作“运河文化的活化石”;至今留有53处弹痕累累的古墙、古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遗存最多的城市。
  如何对待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考验着决策者的远见和智慧。2006年,一个近6亿元的房地产项目即将在台儿庄落地,千年运河文化遗产将何去何从?“如此多的历史文化基因在这里沉淀,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它。”时任枣庄市市长不到两个月的陈伟经过多次调研,认准了台儿庄的文化价值,果断叫停了房地产项目,提出“重建台儿庄古城,打造文化旅游龙头”的城市转型方略。丢弃一个近6亿元大“馅饼”,重建一座“前景不明”的古城?面对很多人的质疑,枣庄市政协敏锐地意识到,一次坦诚的沟通必不可少。于是,枣庄市政协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常委会议,邀请市长与各界别代表面对面协商讨论。“重建台儿庄古城是对历史文化的最好保护,也是发展文化旅游的最优载体”;“重建古城需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团队管理”……经过条分缕析的阐述论证,各方的疑虑打消了,政协常委会议开成了疏解民意、释疑解惑、凝聚共识的思想认同会,枣庄市委、市政府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名片的主张,由此赢得了广泛支持。
  接下来,台儿庄古城重建的每个重要节点都伴随着政协人倾力建言的“脉动”:
  重建规划设计,科技界委员主动请缨。绘制古城复原图,文化界委员冲在一线。他们调研勘察、走访老人、查阅史料、收集老照片、挖掘原始资料。枣庄市政协编印的《枣庄风物》、《运河人家》等史料也“走出库房”,二尺多厚的复印稿,为古城重建提供了重要参考。针对古城重建拆迁难问题,枣庄市政协开展棚户区改造大调研,号召各界别委员积极宣传重建古城的意义,积极做好棚户区群众思想工作。市政协还围绕运河沿线文化遗存、遗址、遗迹保护情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进行了调研视察,为古城区域内文化遗产保护空间科学规划、布局提出了许多前瞻性建议。
  南有凤凰古城,西南有丽江古城,如何使台儿庄古城在文化品位上别具一格?带着这些问题,枣庄市政协专题召开文化建设议政会,邀请11位来自文化艺术工作一线的政协委员同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负责人面对面议政,提出的20余条高质量建议,许多被直接吸收到古城重建工作中。如今,台儿庄古城8种不同建筑风格的72座庙宇恢复了昔日的雄姿;规划建设的100多个博物馆,为传统民族工艺保护、传承、展示提供了平台;已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30多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家”;规划的10平方公里的文化产业园区,通过低门槛引进文化创意团队,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据悉,台儿庄古城正在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遗产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昔日的运河明珠,今日的申遗名片,在京杭大运河申遗路上,台儿庄古城肩负着更多的文化梦想。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