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流动儿童健康成长_政协理论探讨_理论研究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政协理论探讨>>正文内容
呵护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30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陈雪峰   字号:[][][]

据联谊报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111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3.76亿,占总人口的26.6%,相当于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另据2021年初发布的《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中国的流动儿童有3426万人。

流动人口子女是我国未来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也关系到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亟需引起重视。

2001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以及“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的“两纳入”政策,正式将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流入地的公共服务体系。但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学籍制度、“二次流动”频繁导致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的不确定等问题,依然给流动儿童成长带来一系列问题。

由此建议,公办学校加大向流动儿童开放力度,降低入学门槛。《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到,2019年底实现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目前,应降低对“随迁子女”定义的门槛,建议在城市工作达到一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其子女都应该享有在流入地城市公办学校入学的权利。

学校与社会加强协同,提供多元服务。针对随迁子女在心理状况、人际交往、学业适应、未来规划和生活适应等方面呈现出的种种问题,联合学校和社会力量,为随迁子女搭建社会支持网络,包括转学后原学校老师和新学校老师之间的必要沟通,社会工作者常态化的上门辅导,所在社区提供必要的政策解读等,帮助其解决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融入与适应性问题,促进流动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探索新型社会政策的可能性,共享教育资源。一方面,加大社保缴纳年限等积分政策更多地向流动人口子女倾斜;另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从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着手,积极扩大学位供给,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儿童在流入地的教育问题。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