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政协协商方式创新_政协理论探讨_理论研究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政协理论探讨>>正文内容
推进基层政协协商方式创新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30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项晓艳   字号:[][][]

创新是第一位的发展理念,政协协商要与发展相融合,以创新的方法,深入开展基层协商,形成浙江大地上新的民主优势,让“中国式商量”在浙江大地上扎根生长。

政协协商在基层实践中的创新做法

专题协商的“升格”。平阳县政协参照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模式,探索建立了每月一次的专题民主协商会制度。这种体制机制的创新,较好解决了协商随意性的特点,增加了协商密度,扩展了参与面,使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长兴县等探索县委书记、县长与政协委员“面对面”专题协商活动,为“政协协商纳入决策程序”提供了保障。宁波北仑区政协推进常委会议“重要人事事项协商”,还制定了规范的操作流程,使得这一协商真实、可操作性强。

基层协商的“接地气”。嘉兴秀洲区政协在基层建立联络室,以此为平台把专题协商延伸到乡镇一级,助推了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基层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矛盾解决。安吉县首个政协委员工作室——“徐佰成委员工作室”在递铺镇成立,不定期地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以提案、报告等形式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并及时反馈。余杭、富阳等县区也有不少委员开设了网上工作室,协调和督促有关部门落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民主协商的“多维互动”。省政协每年选择社会关注度高的“民生类”提案开展网络直播,通过留言板块、微博互动、邀请网民面对面等形式加强与网友、参会人员的互动交流,提高了提案办理的透明度,促进群众对政协工作的了解与参与,整合了民主监督、舆论与群众监督。温州市政协的谈话类节目《政情民意中间站》收视率一直很高,因为该节目每期有一些社会各界代表参与,围绕共同话题畅所欲言,开展研讨、协商,使公众有机会在现场直接参与协商,或通过看电视了解协商过程。

提高政协协商效能的对策建议

亟待理论创新。政协协商的基层实践发展很快,但是与之对应的理论体系的探究却迟迟迈不开脚步,使得整个实践缺乏理论的引领或指导,系统性上有待加强。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确保理论研究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入研究政协协商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独特地位、突出优势和重要作用,准确把握定位,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各地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做好思想上的保障。

亟待制度完善。要科学合理地设置界别,最大限度地把新的社会阶层和各方面的代表人士吸纳到相关界别中来。要建立专委会与界别组之间的联系机制,推动基层党委政府、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与政协共建协商平台,实现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确立地方政府与政协协商的沟通协调制度,真正把政协协商与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无缝对接,促进政协协商的成果转化。对政协协商实践中具有普适性的好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

亟待提高精准化。要依托现有的委员工作室和网络工作室,直接精准地介入基层治理,让委员长期性地深入基层一线掌握和反映社情民意,主动发现和化解矛盾,积极建言献策。政协出面组织一个或多个公共部门与非政府部门或个人在一起,直接参与到非正式的、一致取向的集体协商过程中,通过这种形式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政策制定、执行或公共管理等。政协在设计协商议题时,要把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及其贯彻落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有前瞻性地从基层发现新问题,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巩固拓展网上工作室,全天候收集民意。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问题诊断机制,减少政协运动式调研,用常规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方式精准诊断问题根源。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