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五水共治”民主监督调研组蹲点调研综述_民主监督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民主监督>>正文内容
省政协“五水共治”民主监督调研组蹲点调研综述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21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俞国洪 王晓端   字号:[][][]

据联谊报    从暮春到盛夏,绵绵雨水和炎热酷暑都挡不住委员督治水的脚步。近几个月来,省政协6个“五水共治”民主监督调研组在统一协调部署下,组成的一个个小分队,分赴各市、县(市、区)开展蹲点调研,看水质、查清淤、找短板,看管网、查运营、研机制,围绕科学清淤、农村污水治理、河道长效保洁、跨流域治水机制等治水难点,提出务实管用的意见建议。

政协委员们深入一线,发挥“蹲”功,细查、暗访、深究,以解剖麻雀的方式看问题,以深耕细作的精神查原因,以立竿见影的行动求实效。

督在一线,查河道清淤

走进永康市东城街道华溪河南一村段,满盈的池塘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金亮的波光,一点也看不出原来生活垃圾堆积、臭气熏天的样子。这得益于前不久的一次清淤大战,3月下旬至5月中旬,东城街道共投入了1182万多元,对辖区内的河道进行清淤,总清理出淤泥5.8万多方。

“清理出来的污泥怎么处置呢?”在省政协副主席王建满的带领下,监督组针对永康、兰溪两市的河道清淤情况进行了监督调研,实地察看了永康市污水处理厂引进的污泥干馏炭化处理技术的全部流程,委员们不禁纷纷点赞,这种技术将污泥变成生物炭,用于沙漠治理,整个处理过程不产生二恶英等二次污染,实现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规范化处置。科学清淤和处置污泥,对提升河道水质成效十分明显,今年前4个月,永康江桐琴出境断面水质由去年的V类提升为Ш类;兰溪市77个小流域考核断面,63个断面水质达到Ш类,66个断面达标的成绩彰显着两地政府治水治到了点子上,力气花在了刀刃上。

委员们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深入具体点位解剖麻雀,精准化提出:要做到黑河、臭河、垃圾河先清;工业园区、污染企业、畜禽养殖场周边和污水处理厂排水口等受到污染的河道先清;影响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行洪排涝和通航能力的河道先清;农村集镇、村庄周边淤积严重的沟溪库塘先清。加强对污泥清理、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监管,强化技术指导。

追根溯源,探农村污水治理

农村污水治理一直是“五水共治”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监督组先后五次赴杭州、嘉兴等地就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情况作蹲点调研。

管网基本覆盖了,处理设施也建成了,但要真正发挥作用,后续运维和管理必须得跟上。就像当地老百姓说的:“管网是建好了,有没有在正常使用就不知道了,如果截了污,集中起来不处理,就成了集中排污了。”

带着疑问探究答案,委员们一路查管网、查污水处理厂、查截污纳管工程档案。看有没有“建而未用”、“用而不管”、“管而无用”的情况。以追寻到底、监督到底的心态履行委员职责。

在实地察看中,委员们捕捉到了一些不美的现象:已建的一些污水治理项目设计与施工不规范,存在管道破损、雨污合流、“三水”(厨房水、洗涤水、厕所水)错接漏接等,还有一些截污纳管工程进展缓慢,有的是属于2014年开工建设的项目,但至今尚未完成验收移交。

“最关键是运维。有些还未建立相应的设施运维管理协调机构,未明确部门职责。而由于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及政策措施,第三方专业化、市场化的运维管理仍未有效推进。”委员道出了问题所在。

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委员的真言。委员们建议,要探索推进以委托第三方运维管理为主,以乡镇统筹运维管理、村级自我运维管理、县级专业机构运维管理为辅的多元化运维模式。

寻方献计,河道长效保洁

赴宁波、舟山监督调研的委员们欣喜发现,基层治河理念已从落后短视的硬化河道、裁弯取直,向生态河道建设转变,河流真正成为“海绵城市”的“毛细血管”。

最让委员记忆深刻的是宁波镇海区的智慧水务综合监管平台,它将全区所有河道、污水处理厂、地下管网、排放企业和涉水部门的水务信息都纳入信息化平台,整合了条块分割的各项水环境治理数据,给“五水共治”工作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政府管理监控事半功倍。

委员们既肯定成绩,也寻找改进方向。“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委员们提出,将河道保洁交给专业公司,既减轻了政府压力,也大幅度提升了保洁效率。通过强化监管、细化考核和奖补政策,地方政府花同样的钱向社会购买环保服务,不但能保证河面污染不反弹,又能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同时,“让群众做群众的事”,也就是广泛调动基层党员、团员和社工、农村工作人员、志愿者、热心群众等参与到河道治理中来,激发群众参与治水的热情。

破解难题,跨区域上下游共治

“跨区域监管是治水难点,也是重点。必须建立起联动机制,联合执法、交叉执法和联合督查,同步推进和同步整改。”今年初,在省政协副主席、瓯江流域总河长陈艳华和省政协副主席、飞云江流域总河长陈小平的共同推动下,丽水、温州两市签订了协同保护瓯江飞云江水环境协议书,两市按照协议要求,积极探索跨区域流域联动治水新路径好方法。6月,两位副主席带领委员赴瓯江、飞云江流域开展蹲点调研,并分别召开两流域“河长”工作座谈会,听取协议书的贯彻落实情况。

委员们在黄坦断面取水口看到监测装置静静矗立在两市交接点,装置上还安装了一个摄像头。走进小旦断面的水质分析站,一台大型的水质分析仪器赫然在目,氨氮、总磷等指标闪现在水晶显示屏上。“这是24小时在线自动分析系统。一旦有异常,就能做到即时发现,及时分析处理。”技术人员向委员们作介绍。

走进青田小舟山乡,这里地处丽水和温州的交界,流淌着瓯江的一条支流。原来一些厂房以“插花地”的形式存在,生产污水直排在交界地带。为消除监管盲区,两市开展联合执法,对涉污企业进行全面整治,拆除违法违建厂房,重新规划区块发展,走生态发展之路。

在座谈交流时,委员们围绕跨区域河流共治问题纷纷建言献策——

信息共享是重点。进一步具体化、制度化信息沟通方式,开启日常数据窗口和应急数据窗口,公布各类断面联合监测数据和应急监测数据。健全基层联动平台,建立跨区域河长微信群、联合执法行动工作微信群,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开展工作交流。

完善考核是关键。对上下游共同考核,促使两地协同保护水质,共同商讨应对水质变化处置措施和落实各项整治措施,杜绝相互推诿,切实保护流域水质。

生态补偿是方向。对贡献二类水标准以上的饮用水源地实施转移支付,补偿上游水源地因水源保护而产生的高投入。

联合联动机制是主体。进一步健全行政区域之间和区域内的流域环境监察协作、日常巡查监管、部门联合执法、边界联动执法和环境应急联动机制。

绿意满江南,真情燃之江。“希望家乡越来越美”,这份蓝天下的期盼,诠释了委员们的共同心声和履职热情。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