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开展“深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委员视察纪实_视察调研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视察调研>>正文内容
省政协开展“深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委员视察纪实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11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陈红威 周大彬   字号:[][][]

据联谊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74岁的张越明屏气凝神,落笔有力,不一会,一张书法作品便新鲜出炉。

“写得真棒!练了多长时间了?”有人问道。

“练了4年,有了文化礼堂就经常在这里练。”张越明笑着说,“我退休前是食品公司杀猪的,没怎么练过书法。4年前开始学,文化礼堂建起来后,几个书友相互切磋一起练,现在越写越有信心。”

这是109日,记者随省政协“深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委员视察组,在绍兴市上虞区道墟街道云里村看到的一幕。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已连续6年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纳入民生实事项目。上个月的中国首个农民丰收节期间,全省第10000家文化礼堂——建德市三都镇镇头村文化礼堂正式启用。6年间,从一到万,从盆景到风景,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已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对乡村文化传承、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服务和助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省政协今年的重点履职工作。109日至10日,省政协副主席吴晶、马光明分别带领政协委员,赴绍兴、宁波和嘉兴、湖州开展视察。看到农村文化礼堂的蓬勃发展,委员们不住地发出赞叹。

“手心手背都是肉——十佳好婆婆”“报得三春晖——十佳孝子女”“让我告诉未来——十佳好少年”……上虞区崧厦镇祝温村图文并茂的好人榜,引得委员们驻足观看。

曾经有段时间,乡村文化生活贫乏,村民闲暇时主要娱乐就是打牌、搓麻将,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优秀美德也在渐渐流失。上虞区崧厦镇祝温村党支部书记杭兰英说,建了文化礼堂后,这两年村里情况有了很大改观,注重提升村民的业余生活品质,同时通过典型引领,让大家见贤思齐。

“家乡是村门口/那棵老樟树/上面总挂着弯弯的新月;家乡是在家时/父母慈爱的眼神/邻居爽朗的笑声……” 考察了文化礼堂里的创业文化陈列室,祝温村文化礼堂外墙上的一首小诗,让省政协委员、杭州植保土肥总站科长洪文英感叹不已,她连忙拿着手机将其拍下。

“文化礼堂潜移默化影响了村民的思考和生活方式,这是文化育人的生动实践。”洪文英说,她已想好框架,明年的提案就往这个方面写。

脉脉的斜晖,耸立的古建筑,笑逐颜开的老人……走进宁波余姚市低塘街道黄湖村文化礼堂的茅氏宗祠,宛如走进一幅正徐徐展开的美丽画卷。

始建于康熙年间的茅氏宗祠敬爱堂,2015年由321位茅氏后人自发捐资修缮。作为文化礼堂的一部分,这里成了许多老人的精神家园。“家里冷清,我每天都要到这里来,在这里不孤单,很开心!”92岁的老人茅忠煊坐在敬爱堂内,和几个同村老友正聊得火热。

为避免农村文化礼堂在建设中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余姚市大力推进特色场馆建设,根据地域特点、产业特色、人文特质等,指导推进富有乡土气息、彰显立村理念的特色展馆建设。

低塘街道历山村素来就有“舜耕福地”的美誉,几年前,历山村以“舜耕历山、孝德福地”的人文元素为主题,依托文化公园、村落文化宫等已有阵地设施,以新建、改建等形式,投入500多万元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

之后,历山村又投入80万元,在虞舜纪念馆旁建起了农耕文化展示馆。一大批过去使用过的传统农具、农村生活用具等分类摆放在展示馆的橱窗内,以此生动地呈现村史村情、乡风民俗。

省政协委员、浙江荣盛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潘云峰感慨地说,文化唤起了乡愁和乡忆。他建议:“‘输血’更要‘造血’,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拓宽筹资渠道,让他们在礼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有参与感、获得感。”

长兴县龙山街道渚山村的文化礼堂自建成以来,共已接待各种考察团队近400批次,仅今年上半年就有100多批次。

“来我们村里参观的客人特别多,今天上午就有四批。这些客人来自全国各地,最远的来自新疆。”渚山村村委主任王佳自豪地说,“如今我们村的文化礼堂和‘浙江森林人家’,已经成为吸引外地游客的两张金名片,也是邻近村庄的学习榜样。” 据介绍,为更好地用好用活文化礼堂,渚山村建立了文化礼堂理事会负责制,由6人组成,理事会成员带头成立了舞蹈队、象棋队、舞狮队、篮球队和戏曲队5支文体团队,各个团队均建立了微信群,方便活动的组织开展,使村民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贴近群众、接地气。

“作为一名医生,以前农村虽然经常跑,但还是第一次走进农村文化礼堂,感到很震撼。如今,乡村非常干净整洁,这些礼堂人气也很旺,农村物质与精神双提升,相信未来会更好。”省政协委员、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王真说。

群众是管理者和使用者。在礼堂的管理和使用上,怎么管、怎么用、效果怎么样,群众最有体会,最有发言权。省政协委员,省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党组书记陶竞说,文化礼堂的生命在于活力和引力,要让老百姓从“要我来”到“我要来”,使文化礼堂成为全村百姓的精神高地。同时,可借助文化礼堂,加强健康卫生方面的教育。

素有“大运河畔,杨园故里”之称的桐乡市乌镇杨园村,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农学家、教育家杨园先生的故乡。

“人不饮食,则饥渴随之;不亲书册,则义礼日远。这是杨园先生留下来的训诫,已成为我们杨园村文化礼堂的文化精髓。”杨园村党支部书记沈晓华一边指着墙上的标语一边说,“我们村的杨园先生,可有名了,他可是清代入祀孔庙的九位大儒之一,著有《补农书》《训子语》等,其精神操守和学术成就深为后人敬仰。”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

杨园村于2013年建成文化礼堂,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内设文化长廊、杨园讲堂、社团之家、春泥活动室、杨园书吧、村民礼堂、文化茶馆等场馆设施,还有灯光球场、村民舞池等室外场地,形成了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阵地。

沈晓华说,村里的文化礼堂着重做深做透乡贤文化。自2014年以来,以传承杨园先生耕读文化为主线,村里对文化礼堂进行改造升级,建成了以“务本堂”“正义堂”“合议堂”三堂为主的特色场馆。同时,坚持以“乡贤文化、润泽乡风”为主题,构建乡风网格培育管理模式,探索文化礼堂在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移风易俗方面的积极作用,先后开展了学龄孩童“开蒙礼”、重阳节礼仪、新兵“壮行礼”等礼仪传习活动。

“农村文化礼堂整合了基层文化资源,丰富了村民文娱生活,也凝聚了村民的归属感。”省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赵爱民说。

看场馆、访群众、察民情、听民声、建真言……两天时间,委员们兵分两路、马不停蹄,共视察了12个村的文化礼堂。

委员们认为,农村文化礼堂已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基层党组织沟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也是彰显浙江文化特色的“文化地标”。

近日印发的《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施纲要(2018-2022年)》,为今后5年文化礼堂的建设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在返程路上,委员们还在热烈地讨论文化礼堂的深化建设,努力让各地的文化礼堂都能更好地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对文化礼堂的未来发展充满新的期待。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一村一色’‘一堂一品’,切岂贪大求洋,千村一面。”

“要把乡愁乡情再深化、再挖掘,提炼独具本村特色的历史文化,厚值文化底蕴,把文化礼堂打造成承载乡愁、展现乡风的‘乡村客厅’。”

“与时俱进充实新时代的文化内涵,既展示村庄形象、传承传统文化,又普及科学知识、培育乡村新风,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文化人走进文化礼堂。”

“要用好用活文化礼堂,完善配套设施,拓展功能区块,不断提升文化礼堂的使用率和农民群众的参与率。”

“文化礼堂是个凝聚人心的好平台,要运用这个平台调动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性,深化村民自治。”

“希望地方部门加强日常指导和动态监管,积极探索创新文化礼堂的长效运维机制,使它焕发出持续的活力。”

……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