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分部视图“lyb/位置导航122”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正文内容
屠红燕委员:让世界爱上中国丝绸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27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张丹丹   字号:[][][]

据联谊报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或许就注定了省政协委员,万事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屠红燕要和丝绸打交道。

上世纪70年代初,屠红燕出生在杭州笕桥。“阿侬家住茧桥东,但事蚕桑不务农。”明朝诗人曹金簸在《梦西湖词》里的两句诗,为笕桥这个地名作了最恰当的注解,这里自古就是杭州丝织业的中心。

屠红燕4岁那年,母亲沈爱琴创办了笕桥绸厂,那是一个只有数台旧铁木织机、20多名工人的乡镇小工厂。丝线在机器里织造的轰隆声,是屠红燕成长过程中最为熟悉的声音。“我这辈子注定和丝绸相伴。”

在日本求学期间,屠红燕发现,真丝和服几乎是很多日本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奢侈品,并将与之相伴终生,但中国,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织造技艺的国家,却已经很少有人穿丝绸,大部分丝绸企业做的是OEM(代工)。如此鲜明的对比,让这个丝绸世家出身的年轻姑娘内心无比苍凉。

回国后,屠红燕毅然加入母亲创立的企业,从最辛苦的业务员做起,她从未因是老板的女儿而有丝毫懈怠,反而比别人付出更多。2015年,屠红燕调任集团执行主席,拿过了万事利的“接力棒”。她接下的不仅仅只是一个企业和物质财富,还有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以及让中国丝绸走向世界的志气。

世界上90%的丝和80%的绸是中国制造的,而中国丝绸的半壁江山在浙江。我们有这么好的原材料以及精良的制作工艺,为什么不能走出国门,和世界奢侈品大牌争艳?万事利要做“中国的爱马仕”。

这个梦想在屠红燕心中自产生之日起便一直未曾改变。有梦想就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

没有传统的行业,只有传统的思维。依托品牌、文化、科技等全方位的创新,屠红燕带领万事利走上了一条艰苦的转型之路。

印花工艺,对一条高品质的丝巾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万事利经过10年反复探索实践研发的IART技术,让屠红燕颇为骄傲。“这是一项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手段的丝绸新技术,一款丝绸围巾正反两面的花色和颜色可以做到一模一样。”

就是这项专利技术,被全球顶尖的奢侈品集团LVMH一眼相中,万事利丝绸由此成为顶尖奢侈品集团的“中国合伙人”。

20179月,杭州万事利丝绸数码印花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廷方带着3名技术员到了里昂。和以往任何一次去法国不同的是,这次马廷方随身“携带”了几台中国制造的设备和万事利自主研发具有世界领先水准的核心新技术,为那里的高端丝绸企业提供技术输出和指导。

“如果说,多年以前‘浙江制造’是低端、廉价的代名词,那么从万事利技术人员和机器踏上里昂的这一刻起,‘浙江制造’再一次向世界证明,我们对外输出的不仅是装备、技术、人才,还有知识产权。”屠红燕这番话说得无比铿锵。

从上海APEC峰会,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再到G20杭州峰会……万事利一次又一次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中国丝绸文化的唯美内涵,已一跃成为“国际网红”。古老的丝绸,在屠红燕手里成为富有国际范的文化艺术品,万事利当之无愧成为当今中国丝绸第一品牌。20177月,万事利的品牌升级模式被牛津、哈佛作为企业经典案例编入教材,题为《万事利:中国的爱马仕》。当年的梦想正在慢慢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