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省政协专题>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实情况专项集体民主监督>观点热评>>正文内容
“最多跑一次”改革着力处理好十大关系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14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   字号:[][][]

据联谊报    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专项民主监督工作,是各民主党派省委会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精神、围绕中心主动作为的新举措。九三学社省委会和各市委会监督团成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相关调研活动,提交调研材料和社情民意信息,认为我省要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进行到底,必须要着力处理好十大关系。

“最多跑一次”改革与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要求行政机关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行使其行政权力,并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尤其是行政法规是根据串联式、分立式和小部制模式的行政部门体制制定的,各地在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过程中,遇到了现行行政法规的瓶颈制约,迫切需要对我省投资项目审批、工商登记、行政处罚、安全管理、社会治理,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地方法规(规章)进行系统梳理和科学评估,根据“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对地方法规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要破解行政法规对“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瓶颈约束,正确处理好“最多跑一次”改革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进行到底。同时,积极引导和推动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尤其是行政法规的调整和完善。

“最多跑一次”改革与政绩考核

改革开放以来,驱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最重要的动力源是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要有效持续驱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化方向发展,并在全省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最根本的是根据“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改革宗旨,在省、市、县和乡四级政府调整优化政绩考核指标,将“办事时间”“办事成本”“办事效率”“营商环境”“群众获得感”和“群众满意度”等与“最多跑一次”改革紧密关联的指标纳入政府和政府部门的政绩考核范畴,并做到可量化、可评价和可检查。建议通过科学的政绩考核,引领改革的正确方向,强化改革的持续动力。

“最多跑一次”改革与容错纠错机制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部门整合、资源配置、流程再造、信息共享、集成服务和新技术应用等一系列工作,需要从服务、政策、制度、流程、信息、技术和环境等众多维度全面优化供给。各地在“最多跑一次”改革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偏差在所难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改革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并强调要支持和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李克强总理也明确提出:“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因此,要正确处理好“最多跑一次” 改革与容错纠错的关系,通过科学设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政府和政府部门既能大胆地实践探索,又能在出现失误、偏差后予以及时纠正,在实践探索和纠错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改革的激情,释放改革的活力。

“最多跑一次”改革与市场有效监管

现实当中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后如何加强对市场有效监管。因此,必须抓紧构建“最多跑一次”改革后的市场有效监管机制。根据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基本原则,全面厘清政府各部门的市场监管职责,推进市场监管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创新监管方式,着力构建权责明确、透明高效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正确处理好“最多跑一次”和事中事后监管的关系,着力维护好市场竞争秩序。同时,加快推进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公共治理,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切实保障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的公共治理体系。

“最多跑一次”改革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以来,全省各地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确实便捷了,速度快了,成本低了,效率高了,但同时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事后政府对企业和群众服务数量减少和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尤其是对小微企业、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众提供的帮助短缺和滞后等现象,引起了企业和群众对政府新的不满。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求出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政府建立为企业和群众全程服务和长效服务的工作机制,让企业和群众“事有地方快捷办、困难有人马上帮、问题有人速度解决”,企业和群众的事情马上办,上门办、主动办,办得了、办得好,真正使各级领导干部当好服务企业和群众的“店小二”。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政府,把资源投向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关乎千家万户生活命脉的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劳动力就业和培训、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安全和秩序等领域,把钱真正用于惠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多跑一次”改革与行政成本问题

行政成本是否有效降低是衡量“最多跑一次”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地方政府为了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将行政服务机构和办事大厅延伸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了全覆盖、全方位的市、县、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行政服务体系,增加了一大批编外人员,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成本,而前来服务机构办事的企业和群众却寥寥无几。在财政蛋糕规模既定的约束下,行政成本增加了,投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支出就会相应减少,进而导致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的下降。各级政府领导需要正确处理好“最多跑一次”改革与行政成本的关系,将严格控制和有效降低行政成本纳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任务。在交通和通信如此便捷发达的今天,将行政服务机构和办事大厅过度延伸至乡村(社区),并不是行政资源的优化利用,而是极大浪费,违背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终级目标。

“最多跑一次”改革与信息数据共享

互联网、信息化和大数据是支撑“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技术基础,但现实中各地政府普遍反映信息共享度低和信息孤岛是制约“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深化的重要瓶颈。层级间、条块间和部门间网络信息孤岛、数据壁垒等信息互通不畅问题在各地各级政府中普遍存在。当前,互联网发展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网络技术突破使得系统对接、数据全面共享在技术层面上没有任何障碍,关键是条块分割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约束。为打通信息孤岛和实现数据共享,下阶段必须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实现重大突破,着力解决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领域存在的基础设施条块割裂、网络互联互通不畅、业务系统缺乏协同等问题。各级政府领导要有强烈的改革共同体意识,拥抱改革、支持改革和推动改革,在信息数据共享上为“最多跑一次”改革保驾护航。

“最多跑一次”改革与政务服务标准化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浙江首创,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学习借鉴。凭着“摸着石头过河”的精气神,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最多跑一次”改革在11个市、89个县(市、区)全面展开。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扎实推进,特色鲜明、成效显著。为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进行到底,需要省委、省政府领导牵头,组织专家学者对各地各部门积累的改革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和省编办、省标准化研究院等起草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工作规范》(省级地方标准)的基础上,省级政府各部门统一制定部门的“最多跑一次”的服务标准,加快推进机构名称及硬件配套标准化、窗口建设标准化、服务事项标准化、办事制度标准化、事项办理标准化、政务公开标准化、服务行为标准化和监督评议标准化,建立覆盖全面、科学有效的“最多跑一次”服务标准体系,确保政务服务“一切工作有标准,一切标准有程序,一切程序有监督,一切监督有公开”。

“最多跑一次”改革与大部制改革

按照政府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数量,政府机构设置通常有“小部制”与“大部制”两种模式。我国属于典型的小部制模式。小部制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重、相互扯皮多。小部制模式是导致我国行政机构臃肿、行政人员冗余、行政成本高和行政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难、环节多、费时长和成本高的关键因素。大部制是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浙江要争当大部制改革的排头兵和领头羊,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大部制改革,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的四大政府职能,推进大部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省、市、县三级层面,力争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一步到位,将原先众多机构调整为“经济工作部”“社会服务部”“市场治理部”“党务工作部”和“综合协调部”五大部门,并根据“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缩减政府公务员,为中国大部制改革提供浙江智慧和创造浙江模式。

“最多跑一次”改革与信用浙江建设

信用数据共享和社会总体信用是影响营商环境的关键变量,也是关乎“最多跑一次”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浙江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契机,加快信用浙江建设。同时,要通过信用浙江建设,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十三五”期间,着力强化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四大领域的信用建设,全面推进综合创新示范工程、信用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程、征信机构培育工程、发展改革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信用地理信息工程、社会信用满意度评估工程七大重点工程建设 ,加快构建与浙江现代治理体系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