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省政协专题>省政协2017年六送下乡>活动要闻>>正文内容
省政协赴建德松阳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纪实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01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陈红威 张淦   字号:[][][]

据联谊报    远山如黛,江清近人,初夏的松阳满目葱郁。525日,省政协“六送下乡”“两走进”活动月活动之一——送科技下乡的各路小分队在此集结,为“三农”把脉问诊,助力补齐科技短板。

“要着力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加快培育当地产业发展新动能,确保送科技下乡持久有效。”省政协副主席陈小平在启动仪式上说。

一次结亲,长久帮扶

田园松阳,茶香四溢。近年来,松阳的茶叶种植和加工产业蓬勃发展,全县超过60%的农民在吃茶叶饭,当年的“处州粮仓”正在向“浙南茶城”华丽转身。

“鲁所长,快来品品我们的新茶,都是新品种哦!”省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一下车,就被茶叶加工企业的人“盯”上了。

鲁成银已连续五年坚持下乡送科技,已到过松阳3次。通过细致调研,他将今年的任务重点确定为围绕精细加工,促进松阳香茶品质提升,同时助力松阳成为茶叶品种展示、繁育、推广基地。“远期茶叶品种将达到800个,届时松阳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品种展示基地之一。”

鲁成银代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与松阳县农业局签订了茶品质提升科技合作协议。类似的协议,本次送科技下乡活动在建德、松阳两地共签订了29个。

省政协主席乔传秀多次强调, “六送下乡”务必做到实际、实在、实用、实效。省政协农业农村委为组织好送科技下乡活动,根据当地实际,事先多次对接联系,向基层干部群众“问需求”“对口味”。参与下乡服务的委员、专家像老中医把脉一样,找出问题症结,提出解决办法。

一次结亲,长久帮扶。送科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盲目的项目堆砌,而要通过有针对性的送技术,把最新成果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久久为功,从根本上助力当地产业技术提升。鲁成银看着杯中浮沉的茶叶,向记者讲起这几年的帮扶案例:

——在泰顺,对当地“三杯香”茶叶的培育、加工进行优化,当年选定的3家茶叶示范企业,两年间新增产量144吨,新增产值1800余万元;

——岱山老百姓抱怨最多的是好茶卖不上好价钱。专家们通过与46个省内外品牌的比较,发现当地的“蓬莱仙芝”茶富含锌、硒、锰等有益长寿的微量元素。“长寿牌”一打出,当地茶叶的销路和效益很快就上了一个新台阶;

——磐安的劳动力相对紧缺,委员们就重点推广机械化采摘茶叶技术,帮助当地组建了4条生产线,效果很好。

育苗犹如教子

大雨过后,碧空如洗。59日上午10点,建德市大同镇郎家村的草莓繁育基地小路上湿漉漉的。

不远处,数十位草莓种植户在各自的田地里辛苦劳作,看到专家到来,大家纷纷围拢过来。

“麻烦专家帮我看下,这到底是什么毛病呀?怎么叶子都打卷了?”

“这是典型的‘烂头颈’,已经从根烂到苗了,及时拔掉就好!”省农科院园艺所副所长蒋桂华边说边拔掉染病的草莓苗。

听他这么一说,几个农民马上就到田里找“坏苗”,“天刚放晴,苗上还有水,容易交叉感染,等苗晒干了再拔也不迟!”蒋桂华赶紧阻止大家,“育苗就像教子,选种时多注意,平时施肥、撒药按时做就好,不要天天待在地里,别太‘溺爱’了!特别是这样的天气,我更愿意大家在家里打麻将!” 蒋桂华的一番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草莓种植大户黄卫飞的农场,委员、专家建议他从育苗、施肥、撒药等各个环节严格把控,做精品牌。“以前我是摸索着干,委员、专家的意见很有价值。”黄卫飞说,这次指导,让他明白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他会更加努力,把建德草莓的知名度打得更响。

“既要有效防治病虫害,又要普及林果产品的质量安全。”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所长王强讲起他第一次送科技下乡时的一件事:在庆元县竹口镇黄坛村的锥栗栽培示范园区,查看锥栗生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时,他发现当地仍在使用乐果等有机磷农药。他随即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如何合理选用生物农药、矿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方法指导。“我们帮助的不仅仅是这些种植户,更要为老百姓的餐桌安全保驾护航。”

同一时间,省政协委员、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副研究员于永红和专家们也在大同镇实地指导,为“稻香小镇”建设提供科技与创意支持。类似的指导本次下乡共有48次。

种好“子孙树”

25日早晨6点,松阳县君凯安农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吴养根早早动身,赶赴60公里外的县城听课。省城的专家来解疑释惑,他可不想错过这个好机会。

“去年9月,我们就开始谋划,和专家进行对接。”松阳县林业局高工高樟贵告诉记者,在松阳,香榧种植已成又一主导产业,本次林业培训主题就选为香榧种植技术培训和林下经济技术培训。

种下香榧,10年内都不会有收益,很多人戏称它为“子孙树”。吴养根种了350亩香榧,为了让不结果的树下产生效益,他做了很多尝试:种马铃薯,收不抵支;栽种覆盆子,影响了香榧树的生长;从贵州引进一批太子参,起初长势不错,但一场大雨过后,参泥一体,再次“全军覆没”。去年开始,他尝试种黄精,感觉形势还不错。听完讲座,他很有感触:“之前都是摸索着蛮干,专家一讲,才恍然大悟。”

一亩林两亩田,既是精准扶贫的好手段,也是优化生态功能的好抓手。授课老师、省林科院森林食品研究所所长程诗明说,农户都很有想法,最缺的就是新的观念和技术。程诗明每次课后都会把自己的电话公布出来,“有问题随时打电话”。

委员、专家们在两地共举办了专题培训32场。这些帮扶如一粒粒种子,正在破土萌发。

“下乡不仅是奉送技术,更是汲取营养的过程。虽然累一点,但每次下乡我都深有感触,深受教育。”鲁成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