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省政协专题>浙江省政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基地>成果快递>>正文内容
基于交互创新的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运行机制研究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22日 来源:2020年政协理论研究征文   作者:葛深渭 林燕   

内容摘要: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个制度创新,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协商成果,但同时也反映出了一些不足。新时期国内外国家治理环境的变化,对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创新有迫切的现实需要。通过交互关系构建、交互结构设计、交互过程控制、交互内容整合等方面着手,构建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交互创新的运行机制是促进两者有效衔接的有效路径。

 

一、问题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点。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以来,各界理论工作者和政策实践者就如何实现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有机衔接、推动协商民主建设向纵深发展,展开了广泛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与总结,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围绕着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的区别联系展开对两者相衔接的路径机制构建、政策保障等方面的研究大多基于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从理论上的探索与解释还少有涉及。因此,本文尝试从交互创新的角度,探索与解释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的运行机制。

二、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研究文献述评

(一)相关文献研究梳理

1.关于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的意义研究

朱永新(2018)认为两者的衔接有利于提高基层协商的制度化水平、提升基层协商的质量,基层协商与政协协商的联动,可以促进精英民主与大众民主的相互促进。孙瑞等人(2020)认为,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是落实新时代新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服务重心向基层延伸的具体要求,更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广泛性的标志。李银峰等(2020)认为有利于畅通群众意愿向上表达,利于凝聚党政决策落地的各方共识,利于弥补矛盾纠纷调处的短板弱项。王英豪(2020)认为,两者的衔接可以丰富民主形式,确保协商活动有效开展,提升协商实效,提高协商的质量和水平。

2.关于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关系研究

方莉萍(2019)等认为,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政协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着相通之处。一方面,两种协商虽然方式有差异,但都是为了通过平等理性的对话沟通取得价值共识。另一方面,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又存在互为补充的关系,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组织架构完善、协商格局完整、协商内容全面、协商程序严谨,组织化、专业化程度高,可以对基层协商在民主精神、体系创新、能力提升、质量提高等方面提供支撑。基层协商则对政协协商主题的紧贴群众性、协商形式群众参与方便性、协商成效的群众期望符合性奠定坚实基础。

3.关于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的方式路径研究

方莉萍(2019)认为,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有效衔接需要从“明”、“保”和“强”三个方面入手,即明确思想认识和工作操作流程、夯实组织和物质基础保障、加强党的领导和政协指导。徐立全(2019)、夏兴初等(2020)认为,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必须从关注基层群众的民生问题、“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联起来”入手,做实“乡村、社区、商会”的基层协商平台,构筑“点、线、面”的汇智聚力格局,建立“调研、反馈、评估”的协商提质增效机制,才能有效地提升政协基层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范志海(2020)认为,通过“向上联动、向下延伸”的双向延伸可以构建基层政协工作“双引擎”。具体而言“向上联动”打造政协“履职共同体”,并通过强化组织保障、完善工作制度、健全联动机制、强化政策激励等段,推动政协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通过“向下延伸”打造基层政协参与社区共治平台,着力提升其制度化水平,构建适用可行的运行机制。徐艳秋等(2020)认为,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衔接需要在加强“党委领导、政协搭台、服务群众、各方保障”的机制建设基础上,从制度、形式、内容、效果四个方面进行创新。王涛(2020)认为,推动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必须从协商内容、协商形式、协商机制入手,灵活采用民主评议监督、会议监督、视察监督、提案监督、专项监督、社情民意信息监督等方式跟进督促落实,让柔性监督发挥刚性效应,推动协商成果转化。

4.关于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保障措施研究

王英豪等(2020)、李银峰等(2020)认为,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制度规范、加强组织保障出发,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制度先行,搭建平台,精选议题;健全“荐题、点题、征题”的协商议题遴选制度,建立上下贯通的组织领导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机制,搭建开放共享的协商议事平台,构建规范有序的协商议事机制,实施以点带面的强力推进机制,议题选择上强化民生导向,成果落实上强化协同发力。

(二)简要评价

上述研究虽然全面阐述了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的意义,论证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了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的路径、方式及必要的保障措施,但总体而言仍然是围绕着已有的协商机制和制度设置做一些解释性研究工作,未能跳出传统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进一步阐释政协协商向基层协商延伸、衔接可能会获得和如何获得更好的协商效能。在实践上则仍然寓于传统上下级观念的束缚,要求基层协商必须与政协协商相一致,这样往往就会造成基层协商脱离实际或没有动力。因此,我们认为从交互创新的角度来构建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的机制,可以有效克服政协协商存在的不足和基层协商面临的缺陷问题,更好地发挥新时期民主协商的效果与功能,使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更好地为促进社会发展与推进社会进步服务。

三、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交互创新的必要性

当前,作为我国民主协商制度的创新成果——从政协协商向基层协商延伸,进而构建的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的中国特色民主协商制度,虽然是中国特色民主制度改革的巨大进步,但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直线延伸型改进。这种制度设计的明显特征是从上到下的执行力有余,但从下到上的反馈力不足。虽然在制度设计上看起来有了创新,但实际上仍然很难克服原有制度设计存在的不足,由此也就会必然导致民主协商的创新成果很难达成。因此,创新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的新机制尤为必要。

(一)可以避免政协协商存在的部分不足

政协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机制创新。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应有的巨大贡献,但在长期的民主实践中,政协协商机制也逐渐显露出了某些不足,这些不足包括因协商程序存在不规范和协商成果转化率低等原因造成的政协自身协商积极性不高、思想懈怠“不愿说”等问题;因政协委员协商能力参差不齐等原因造成的协商议题“选不准”、协商话语没讲到“要害处”、协商话语权运用“不科学”等问题;因民主形式简单、发展不平衡导致收集和反映各界民情民意作用不足、协商结果宣传不及时不到位,最终致使界别协商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多年的实践证明,要克服这些不足,在原有机制内难以找到有效解决的路径,有必要从原有机制外寻找突破与创新。

(二)可以改进基层协商的缺陷

基层协商作为新时代民主协商机制的创新,是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的有效路径,为我国的民主协商活动带来了新鲜血液和充沛活力,为各地制定切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法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近几年的基层民主协商实践也暴露出了这一制度创新的诸多缺陷。一是基层协商主体意识比较薄弱,价值认同度低。所谓基层协商,顾名思义就是以基层群众为主体的协商,但实际情况是由于我们长期实行的精英决策机制,造成了基层群众对政治的冷漠,使得公民参与协商更多表现为一种间接参与,形成是“你让我参与”而不是“我要参与”,公民参与缺乏主体意识,特别是普通群众参与更不足。二是基层协商形式化问题比较严重。这是因为地方政府掌握着全部的政策信息和资料且共享不足,所以必然造成其掌握协商议题的选择权,进而进一步造成基层协商异化为政府主导下的协商,基层群众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结果不管征询的对象有多广泛,其民主协商都难以摆脱形式主义的窠臼。三是基层协商民主制度设置存在缺陷导致协商平等性失真,从而使民主协商实践产生对权威的依赖,最终难以达到对基层利益的维护。四是由于基层协商成果与原有体制之间的衔接存在一定冲突和监督机制缺失导致落实效果不佳甚至不被重视,进而造成协商效果失效。所有这些基层协商实践中存在的缺陷需要寻找现有制度外的解决路径。

(三)可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面临的复杂社会环境变化需要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面临着新的更复杂的环境变化。国际上,我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正发生剧变,但其变化还处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新旧力量还未发生根本变化。国内看,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新科技的进步,产业转移的频繁发生,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倒逼等,我国面临着向高质量发展的艰难转型。国内外环境的双重影响,又会导致社会矛盾愈加复杂,社会治理难度不断增加,这一切都要求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贡献更多智慧,进而对协商的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交互创新运行机制构建探索

(一)交互创新的内涵与运行机制

1.交互创新的内涵

交互创新是近年来在管理科学领域提出并逐步流行的管理科学技术名词,主要指企业和用户、供应商等上下游伙伴共同致力于新产品或新服务开发的持续、动态的合作创新模式。在这种创新模式中顾客与企业展开平等的交流、合作及相互影响,而非上下给予关系。顾客是积极主动的创新主体,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同努力,共同为创新贡献价值。在创新过程中,顾客不断主动挖掘及表达现实与潜在的需求,企业则不断创造相应平台及提供条件,促使顾客实质性地参与到创新设计和生产等价值创造环节,最终达成目标。顾客与企业在创新中一起承担动态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因此,在交互创新中,突破性价值创新更易产生。由此可见,交互创新本质上是促使企业与顾客为实现特定创新目标而构建的一个集体行动系统,该行动系统可以通过共享与整合资源实现比双方单独行动创造更佳的价值,实现更优的产出。

2.交互创新运行机制

根据许多学者的探索与研究,交互创新的运行机制由交互关系、交互内容、交互结构和交互过程等四个构成,四个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见图4-1)。其中,交互关系是整个运行机制的前提,它为交互结构、交互过程、交互内容提供认知与合作基础;交互结构为交互过程提供行动规范;交互过程为交互内容的实现提供行动保证。

47e84a508a354cbb93ac4c59161e9041.png


4-1 交互创新的运行机制

(二)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交互创新运行机制设计

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的实质是要体现执政为民的根本理念,所以要真正体现这一理念,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必须能真实体现人民的真实需求,保护人民的真正切身利益,这就要求参政议政必须要有实质创新,而不能人云亦云或流于表面,说些不痛不痒的语言。因此,基于上述交互创新的相关理论,结合当前我国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相应承——人民政协与基层群众与基层组织的社会角色关系,我们认为,可以把政协看成是企业,把基层群众组织看成顾客,由此来构建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交互创新运行机制(见图4-2)。该机制同样由交互关系、结构、过程和内容四个部分构成,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民主协商,取得更有价值的在政策建议,提升民主协商的质量。

3206022e022b4f8aa0adf26c57985b26.png


4-2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交互创新运行机制:集体行动

1.交互关系构建

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交互关系是支持交互内容、交互结构和交互过程的认知基础和行动框架。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交互关系具有互相依赖和互惠互利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互相依赖性是由政协与基层组织相互间对各自掌握和拥有的创新资源的依赖性所决定的。面对特定而复杂的参政议政任务时,人民政协和基层组织一定意义上各自都缺乏充足的资源与能力来独自产生独创性建议,因此双方共同发起交互创新策略,就有可能解决关键信息资源的外部依赖性不足。另一方面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都是为了同一使命而共同工作,这使得双方关系具有天然的互惠互利性。基层组织作为共同协商成果的创造者,促使其从积极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待其与政协的关系,基层组织不仅会主动投入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资源,也更愿意承担协商风险(因为对自己有利),当然同时也会向政协要求更多的自主决策权限;从政协角度看,基层资源和丰富的创造力能使政协更敏锐地把握社会真实情况和面临的关键问题,从而有效地提出切实可行的信息、建议来应对社会动态变化的现实与潜在需求。因此,人民政协与基层组织必须首先在双方互依与互惠框架下开展价值共创活动,双方在获取对方信息资源或能力的同时,也有义务贡献自身把握的信息资源或能力,以构成完整的共创协商成果创造的第一个环节。

2.交互结构设计

交互结构设计的实质是对人民政协和基层组织在协商过程中的角色扮演的组织安排。传统意义上,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上下级的主次之分,但交互创新模式中,理论上两者是一种平等关系。但在实践上仍需对交互结构进行设计,从而为两者在创新角色扮演中提供正式组织安排。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交互创新中,由于双方的工作场景、制度惯性的不同、认知与文化差异都会带来冲突背景下跨组织交互活动的困难,因此交互结构设计显得尤为必要,它可以为双方开展有效交互活动提供规范化机制。在交互结构化设计上,需要双方共同参与、建立双方共同遵守的协商活动的规则、政策与程序制度;构建双方共同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平台,并且还需发展出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双方共同使用的语言体系,这样可以就共创协商成果达成共识以挖掘创造性整合潜力。

3.交互过程控制

交互创新的实质是一种集体行动,需要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承担者开展基于情境资源共享与任务协作。因此,为了避免双方在达成有形结果时遭遇失败,要求双方在交互界面上进行双向联系,不能从单个组织角度去进行分析和采取行动,这就要求双方必须把交互双方视为一个行动集体,共同运用信息资源共享及任务协作来刻画交互双方作为一个整体的行为和活动。交互过程是基于共同协商情境的一种协商成果创造,这种交互过程发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中,可以使得每一次协商成果的获得都是独一无二的。

4.交互内容整合

交互创新理论认为,价值共创是通过资源整合而实现的。根据这一理念,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交互创新其实质就是政协资源与基层资源的动态整合,人民政协与基层组织构成共同的资源整合者,并在资源整合和技能应用的相互作用中实现共同协商成果创新产出。在整个资源整合中,基层协商在协商成果共创中起主导作用,人民政协不能单独创造协商成果,但可以提供协商主张,这种主张得到基层组织认可后,才可以提供相应资源,加上与基层组织提供的资源相结合,就能得到共创协商成果。由此,也可以得到一结论——交互创新的核心内容是来源于基层需求为主导的动态资源整合。

五、研究小结

本文研究从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的相关文献梳理出发,阐述了创新衔接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并运用交互创新理论,构建了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的运行机制,并简要分析了这一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相关条件和制约因素。但由于我们缺乏对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相衔接实践的调研,所以本文整体上属于理论分析论文,很多阐述与论证只能停留在抽象推论的层面上,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缺陷,有待以后进一步完善和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聪.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模式及其外部资源研究[D]学位论文,2019.9.12

[2]王琳,魏江,郑长娟.服务主导逻辑下顾企交互创新内涵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7,70-75

[3]孙瑞.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良性互动——“协商在基层”之我见[N]云南政协报,2020 .7 .29 第008版

[4]范志海.双向延伸:基层政协工作“双引擎”[N]联合时报,2020 .7 .3第006版

[5]徐立全.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积极探索和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J]湖北政协, 2019.3,12

[6]黄巍东.建设“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创响政协履职新品牌[J]江苏政协,2020 .2, 47-48

[7]徐艳秋, 许明,黄龙雯.人民政协基层协商机制创新问题及对策[J]法制博览,2020.07(上),200-201

[8]王涛.推动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有效衔接 ——以富源县政协为例[N]云南政协报,2020.4.3第 006 版

[9]静安区政.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N]协联合时报,2020.3.17,第007版.  

[10]王英豪,陈长雄.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N]湘声报,2020.4.4第 002 版

[11]日月.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的徐州实践[J]江苏政协,2019.8,24-27

[12]夏兴初,张文戈.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治理有效衔接[N]四川政协报,2020.6.4第 003 版

[13]王安顺.稳步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N]人民政协报,2019,5,22第 004 版

[14]李银峰.政协协商延伸下去,基层协商活跃起来——临沧市开展“协商在基层”工作的探索与实践[N]云南政协报,2020.7.29第 008 版

[15]方莉萍.“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是地区政协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N]联合时报,2019.11.12第 007 版

[16]胡贵仁.新时代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现实困境和规范可能[J]理论研究,2020.1,36-38

[17]王谦.克服“五个不足”提高协商能力[N]华兴时报,2018.8.10第 005 版

[18]李幸星.基层协商民主的价值、困境和提升路径[J]法制博览,2020.02(中),42-44

[19]孟兰. 浅析基层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18-20

[20]徐艳秋,许明,姜伟.人民政协基层协商的现实困境与价值耦合探析[J]法制与社会,2020.4,120-121

[21]管晓敏.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实践的阻力及对策研究-以H市X县政协为例[D]学位论文,2019.5.26

[22]廉维亮.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机衔接[N]人民政协报,2018.10.1第0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