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省政协专题>浙江省政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基地>理论研究>>正文内容
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探索实践与机制创新——以绍兴市政协为例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12日 来源:浙江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2023年理论研究优秀论文   作者:绍兴市政协课题组   

 摘  要: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政协委员、政协界别和界别群众。三者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复杂关系。当前,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之间的关系有待加强。近些年来,绍兴市政协通过搭建委员履职平台,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加强政协委员履职服务管理等三个方面的探索实践,不断强化委员与界别群众的联系。持续促进政协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还要从优化界别委员的构成,完善政协委员产生机制,强化委员履职考核,提高界别的组织化水平,继续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等方面不断努力。

 关键词:政协委员 联系界别群众 探索实践 机制创新 

 

 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发挥委员的主体性和代表性的关键所在,也是强化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民意表达功能的重要途径。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政协要广泛联系和动员各界群众,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要鼓励和支持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界别群众,及时反映群众意见和建议,深入宣传党的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2020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政协委员要更好联系和服务所在界别的群众。”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人民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这些重要指示和要求,为新时代加强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联系,推进政协协商民主建设和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指明了方向。因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加强政协建设的指示精神,增强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联系,提高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是新时代不断完善和发挥政协履职功能,彰显政协使命的必然要求。

 本文首先阐释了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关系,并对近些年来绍兴市政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指示精神,加强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作出的探索实践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委员与界别群众联系的机制创新方向。

 一、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是政协人民性、统战性、党派性和民主性的内在体现, 这一命题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构成要素,即政协委员、政协界别和界别群众;二是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构成要素

 首先,政协委员。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的组成人员,是人民政协工作的主体,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各团体和各族各界的代表人物。政协委员由协商推荐的方式产生,其产生的过程主要有几个环节:一是由县级以上党委的统战部门根据有关规定确定本级政协委员的数量,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委员推荐标准进行适当调整,然后将委员的数量和推荐标准分配、通知到各政协参加单位。二是由各参加单位依据分配指标和推荐标准进行提名推荐。三是由党委统战部牵头各推荐单位对提名进行综合评定和协商,形成建议名单。四是由政协常务委员会对建议名单进行协商,经全部常务委员过半数同意通过后,最终确定为政协委员。政协委员要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忠诚履职,这是《政协章程》对政协委员的基本工作要求,也是人民政协发挥职能的基本动力所在。

 其次,政协界别。在人民政协产生之初,政协的界别大致是各阶层利益群体的划分和区别。伴随着人民政协事业的不断发展,政协“界别”作为我国特有的政治术语,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从现在意义上讲,界别是指参加人民政协的各个党派、人民团体、各民族和各界人士在人民政协组织中的具体形式划分。 界别是构成人民政协的基本组织单元,也是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推进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工作的基本单位。目前,十四届全国政协共有34个界别,地方人民政协的界别根据本地区的民主党派的数量以及社会阶层构成情况会有设置上的差异,比如九届绍兴市政协有30个界别。政协界别的设立可以为社会各界提供利益表达渠道,并吸收社会各界参与国家治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三,界别群众。界别群众是指在被归纳为不同界别中的团体组织、群体代表以及其他人民群众,并在一定的行业或者领域、一定的区域拥有一定社会威望和群体代表性,是政协委员产生和履职的群众基础,是政协委员联系服务的基本对象,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与实施的基本单元和社会基础。

 (二)政协委员、政协界别和界别群众之间的关系

 政协委员、政协界别和界别群众存在怎样的关系?一方面,从政协的组织结构上来看,人民政协由界别组成,政协委员是各界别群众的代表。 这里包括了两个环节,一是界别组成政协。这是当前各级人民政协最显而易见的结构特征。二是委员代表、联系界别群众。目前,在一些界别,委员与界别群众的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不够明显,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不断强调,委员要密切联系界别群众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政协委员、政协界别和界别群众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和简单的,而是双向而复杂的。从理论上讲,委员是由界别群众推荐产生,对界别群众负责,并作为界别群众代表的身份,通过参加政协组织的履职活动表达利益诉求和服务界别群众。

 从实际情况看,在一些界别中,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并不明显,特别是政协委员联系服务和代表界别群众利益诉求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强化和提升。

 二、加强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绍兴实践

 加强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联系,是绍兴市政协强化政协履职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围绕提高委员的履职能力,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绍兴市政协以平台搭建、制度建设和委员培训为抓手,在增强委员与界别群众的联系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一)搭建委员履职平台

 在坚持“只建机制不建机构”的原则下,绍兴市政协积极搭建委员履职平台,以平台建设推进委员联系界别群众。

 首先,扎实推进委员工作室建设。委员工作室是让政协委员听民声、察民情、汇民智的专门履职平台。绍兴市政协面向基层群众,通过“线下+线上、界别+专委会、委员+专业、市委员+县委员”等方式,在全市范围高质量建设委员工作室,实现乡镇(街道)、界别和市、县两级政协委员工作室全覆盖,搭建起委员联络服务界别群众的全域网格和履职平台。委员工作室建成后,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解读政策法规,提供相关服务,反映社情民意等方面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积极探索各类协商平台。一是探索“请你来协商”平台市级层面实践形式。整合重点协商内容,精选议题,采取会场与现场并举、线上与线下融合、借助融媒体等多种措施,高标准建设“请你来协商”平台。每期“请你来协商”活动均有市委、市政府领导参加,协商建议均得到积极采纳落实。二是创设“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聚焦事关民生“关键小事”,组织政协委员、界别群众深入调研,与政府部门领导面对面协商,助推相关部门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省委办公厅《浙江信息(工作交流)》专题刊发相关做法予以推介。

 第三,以数字政协建设助力委员履职。一是建好用好“委员通”APP、浙政钉“绍兴政协·掌上履职”等数字政协载体。绍兴市政协深入学习贯彻省、市数字化改革大会精神,迭代优化绍兴政协“委员通”履职平台,推进社情民意直通车“民情通”数字化平台建设。通过绍兴政协“委员通”数字化平台开展民生实事“云议政”,积极推进多跨场景应用,加快数字化改革与委员履职实践有机结合。二是搭建“数字化”“融媒体+”云协商平台。加快“数字化”改革应用,围绕“请你来协商”“有事好商量”协商议题,搭建“融媒体+”云协商平台,不断丰富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手段,放大协商效应。

 (二)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

 为进一步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增强委员责任担当,推动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如今年4月,出台试行《政协绍兴市委员会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办法》,运用制度规范来发挥政协委员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组织政协委员积极联系、服务、团结、引导界别群众。

 一方面,多举措推进委员联系界别群众。一是日常联系走访。根据自身界别、职业、区域实际,通过电话、走访、结对联系等方式,加强与具有较强参政意识、关心经济社会发展的界别群众的联系,了解他们的想法愿望,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工作。二是参与界别活动。通过积极参与界别组织的有关视察考察、课题调研、专题协商、界别座谈等活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履职活动中,建立广泛的联系渠道,聚焦发展大局和群众关切,深入调查研究,为改革发展出实招、谋良策。三是助力基层治理。就近就便参与各种方式的基层协商活动,围绕基层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开展委员民情互动、一事一议及协商式监督,充分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做好矛盾调解,提出对策建议,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四是参加平台活动。用好委员会客厅、委员工作室、民生议事堂等履职平台,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鼓励引导委员积极参与委员会客厅、委员工作室、民生议事堂、协商驿站各项活动,经常性开展委员宣讲活动,经常性参加“有事好商量”“请你来协商”等协商议事活动,扩大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覆盖面。五是开展网上服务。熟练掌握、积极运用网络手段,主动参与网络热点话题讨论和读书交流活动,参与委员工作室网上值班,运用自身专业优势,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做好解惑释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

 另一方面,制定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工作机制。一是常委带头示范。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及常委会组成人员,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带头做好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工作,与界别委员一道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和表率示范作用。二是纳入履职考核。将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情况作为委员年度述职、履职考核的重要内容,每位委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政协组织的调研考察活动、提交1件有较高质量的提案、反映1条有价值的社情民意信息、参与1次服务基层群众活动。三是加强表彰激励。注重培育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中的先进典型,挖掘优秀案例,加强宣传激励,并作为年度履职考核优秀、最美政协人评选的重要参考。未完成本办法规定任务的,原则上不得参评年度履职优秀。四是提供服务保障。办公室和各专委会应根据委员和界别分配情况,统筹做好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积极邀请界别群众参与政协调研、协商、监督活动,将更多协商活动办在基层、放在一线、开在群众身边。各专委会联系的界别活动组每年邀请不少于20名界别群众参与相关活动。研究室加强对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的总结宣传和理论研究。

 (三)加强政协委员履职服务管理

 除了通过加强和改进委员学习培训,以开展新任委员轮训、红色主题教育、履职骨干培训、优秀委员素养提升、网上专题学习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委员政治水平和履职能力之外,绍兴市政协加强委员履职服务管理,创新实践“三把尺子量履职”委员考评机制,受到上级政协的肯定和推广。

 “三把尺子量履职”即运用“政协履职的尺子”“单位表现的尺子”“履行社会责任的尺子”三项指标来考评政协委员履职情况和现实表现,引导督促政协委员更好发挥在政协履职中的主体作用、本职岗位中的带头作用和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具体来说,“政协履职的尺子”就是以委员履职情况计分,由基础履职分和平时履职分组成。基础履职分采取扣分量化,起评分为50分、最低分为0分。平时履职分采取加分量化,上不封顶。“单位表现尺子”,单位表现分采取加分量化,上不封顶,考评委员的在本职岗位表现情况。“履行社会责任的尺子”,履行社会责任分采取加分量化,上限为20分。考评项目为参加政协组织的或者其他的公益活动和其他工作。这一政协委员考评机制实施后,显著提高了政协委员履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受到上级政协的肯定和推介。

 三、加强委员与界别群众联系的机制创新方向

 加强委员与界别群众联系,关键在于机制创新。要从优化委员的界别构成,完善政协委员的产生机制,强化对委员的履职考核,提高界别的组织化水平,继续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持续推进改革步伐。

 (一)优化界别委员的构成

 社会阶层的变化要求政协界别作出相应调整,以满足各界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需要。一是界别要主动吸收新社会阶层、新社会群体、新社会组织和新社会职业的人员。通过优化界别委员的构成,将新生的社会力量吸收到政协协商民主体系中,在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真实性、广泛性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各界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提高新生社会力量对既有政治体制的政治信任感和认同度。二是要特别关注工人、农民以及农民工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广大工人、农民以及农民工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越来越狭窄,在各级政协中出现“工会界没有工人,农业农村界没有农民”的现象,导致占我国人口多数的工农群体,面临群体失语的尴尬境况。比如,近3亿农民工群体在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却鲜有代表、委员。因此,在政协工会界中增加一线工人、农民工比例,在农业农村界中增加农民委员的比例就是当前加强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必然要求。三是减少党政干部在政协委员中的比重。在目前的政协委员中,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占比仍然过高,如农业农村界委员主要是农技人员、农业主管部门干部,工会界很多都是工会领导,少有一线的产业工人,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情况,能否真正代表所属界别群众的利益诉求是值得商榷的。同时,官员担任政协委员,也造成了提案办理过程中的“提案回娘家”窘况。因此,要降低官员担任政协委员的比重,提高中下层界别群众的比重,在增强政协组织的包容和团结的同时,提高政协协商民主的民意表达功能和群众基础。

 (二)完善政协委员产生机制

 目前各级政协委员中,能够积极参政议政和建言献策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能够主动深入基层,认真听取并积极反映本界别群众利益诉求的委员并不多。本课题组对城市居民中的教师、驾驶员、建筑工人等职业,以及农村居民的一项随机调查访谈中发现,在被调查的50个人中,只有2位对政协委员履职有所了解,没有人通过政协委员反映过自己的利益诉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协委员的产生机制导致其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动力不足。政协《章程》规定,政协委员是由“协商”产生,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统战部门下达政协委员“推荐”的标准和指标后,各个部门、党派、界别对政协委员的“推荐”比“协商”更能影响甚至决定委员的质量。政协委员的“推荐”制度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在推荐的方式和范围上有待完善。一方面,“推荐”的方式是由部门、党派的负责人自上而下的单方面推荐,缺乏自下而上的界别群众推荐和自荐的方式。另一方面,推荐政协委员要在什么范围、多大范围内推荐,在推荐的过程中,这个界别的群众有多少人是知晓的。例如,笔者所在单位就有市级政协委员,但是包括笔者所在的很多职工都不知道本单位的政协委员有几位?都是谁?因此,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现行政协委员的推荐与其所在界别的群众之间没有明显的授权关系。由此可见,增强政协委员对界别群众的利益代表功能,是完善委员联系和服务界别群众的基本前提。为此,一是优化政协委员的推荐制度,夯实政协委员产生的界别群众基础。改进推荐的方式,把自上而下的推荐,改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推荐,允许部分政协委员由界别群众推荐、个人自荐。同时,尝试在推荐环节中引入选举机制,扩大差额提名比例,让界别群众具有一定的选择度。二是扩大政协委员推荐的范围。提高群众对政协委员推荐参与度,政协委员所在生活社区的居民、所在工作单位的职工应该参与身边的政协委员的推荐活动。三是提高政协委员产生的公开透明度。实施拟任政协委员的公示制度,对拟任委员的资质、参政能力、推荐的理由等信息,要通过各种途径在本界别公示,广泛听取界别群众的意见。

 (三)强化委员履职考核

 政协对委员的考核制度对政协委员履职的积极性具有直接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当前各级政协对政协委员的履职考核方式上没有统一规定。一些地方探索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另一些仍然沿用考评的方式,虽然前者更能直观和细致地反映政协委员的履职情况,但是二者对考核结果的运用都缺乏刚性的规定,特别是政协委员的产生和使用分别属于党委统战部和政协。政协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决定履职表现差的委员的去留。因此,现行考核方式也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激励或者鞭策作用。在实际的履职过程中,政协委员履职的良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委员主观上的情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履职态度。让委员的履职质量过多的依靠于委员自身的属性,也反过来说明制度的外部激励作用不明显。

 因此,进一步完善政协委员的考核管理机制,是加强委员与界别群众联系,提高委员履职能力的内在要求。完善考核管理机制。一是在对委员参加政协常规履职活动考核的基础上,还要对委员深入界别群众调查研究,向界别群众问政、问计、问需的情况进行考核。二是强化对委员履职表现考核结果的运用,建立委员定期退出机制。严格做到赏罚分明,在加大对优秀委员表彰的同时,赋予政协更大的惩戒权限,运用诫勉谈话、劝退、再次推荐剔除等方式,加强对履职表现不合格委员的惩戒力度。三是探索建立政协委员向界别群众述职制度。一些地方政协规定政协委员必须联系若干名界别群众的做法,为政协委员的述职准备了群众基础和汇报的对象。但是,还要在确定委员推荐产生范围的基础上,推进委员向其产生范围内的群众述职。四是鼓励政协委员在其居住社区、单位亮身份、争作为,积极参与政策宣传、民意收集、协商议事、矛盾调解、志愿服务等活动,促进委员更加紧密、周到地联系和服务基层群众。

 (四)提高界别组织化水平

 一方面,要提高界别的组织化水平。一是在中共界别建立功能性党支部,将支部建在界别上,通过界别党支部内的中共党员委员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更多关注工人、农民及农民工群体的利益诉求,在充当民意代表方面起到模范引领作用。二是建立健全界别召集人制度,选聘2-3名履职积极性高、责任感强、履职能力高的委员担任界别召集人,实施界别召集人长期负责制,探索建立界别活动管理制度,明确界别活动的工作目标、工作职责、工作方式、组织框架、考核办法以及经费拨付等制度。三是设立委员界别“联系日”。每月确立相对固定的“联系日”,建立常态化联系界别群众的机制,推动政协委员下沉基层,积极走访界别群众,收集社情民意。四是完善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各专门委员会联系界别工作机制,加强政协对界别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另一方面,提高界别群众的组织化水平。界别群众是政协委员的群众基础所在。但是,目前在政协现有的参加单位中,除了各民主党派和工会、妇联和共青团等一些人民团体的界别存在组织和社会依托外,还有一些界别,如农业和农村界、教育界、对外友好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等众多界别缺乏组织依托。这种情况让政协委员犹如无根之藤,毫无界别群众基础可言。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政协委员联系谁的问题,就是加强委员与界别群众联系的首要问题。因此,要明确界别联系对象。一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由市政协统一安排,确定和分配委员联系对象。如,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由总工会界别负责联系。二是要依托各类相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组织,如文化艺术界以文联为组织依托,社会科学界以社科联为组织依托等,探索提高界别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明确委员联系的界别群众具体包括哪些群体。

 (五)继续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

 政协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是推动协商民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为政协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当前,各地政协在积极探索政协向基层延伸方面取得了诸多实践成效,如浙江省各地的委员工作室、民生议事堂、协商驿站等基层协商平台的建设,已经在推动市县政协协商发展和增强政协人民性、群众性方面发挥了显著成效。

 因此,继续完善政协向基层延伸也是增强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可行路径。一是以界别为基本单位,推动政协协商活动向基层下沉。一方面,要让界别协商走进群众,精心选择与基层单位、基层群众利益相关,但切口小的议题,把协商会议尽可能多地开到基层,让协商更好地反映基层群众的意见。另一方面,要把群众请进基层协商活动,让群众走进政协,提高一线委员、基层单位、群众代表的参与度。如邀请群众参与接地气、能够引起界别群众共鸣的协商议题、调研课题以及评议、论坛等主题活动。二是持续开发和利用好政协网络协商平台,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加强委员与群众的网络沟通和联系,实现思想引领和凝聚共识常态化、在线化、移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