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淳委员:农村学校饮用水缓释消毒器使用待改善_委员观点_委员风采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风采 >>正文内容
王淳委员:农村学校饮用水缓释消毒器使用待改善
发布日期:2015年06月26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   字号:[][][]
学校生活饮用水的安全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受条件限制,目前仍有部分农村学校采用井水、溪水等分散式供水方式。饮用水缓释消毒器具有对自备水源进行持续、自动消毒的功能,但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村学校在使用缓释消毒器监测生活饮用水的水质上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
管理维护不规范。一些学校的饮用水缓释消毒器由于是手动加入氯块,因此对加氯量难以准确掌控,容易出现设备加氯浓度不稳定的状况。若缓释消毒器长时间不用,含氯消毒剂容易堵塞管道,且当学校用水量出现比较大的波动时,饮用水余氯的浓度调控匹配到正常值较困难。另外,含氯消毒剂存放有特殊要求,但个别学校未能按照要求存放。
记录台账不完整。目前一些学校的余氯检测记录不规范,学校末梢饮用水消毒记录只是简单填写水质余氯检测“合格”或“正常”等字样,而未明确标注水质游离性余氯的监测值,监测记录不完整,监测信息的反馈与通报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学校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台账有待完善。
维护渠道不通畅。据一些学校反映,目前学校的饮用水缓释消毒器出现故障时不易得到及时检修,原因在于饮用水缓释消毒器缺少相应的配件,在市场上又不容易购买到匹配的缓释消毒器零部件,还有部分售后单位因怕麻烦不愿意来学校维修。另外当个别学校的缓释消毒器无法使用时,未能及时上报教育行政部门,致使教育部门不能在第一时间内知晓学校缓释消毒器的运转情况,学校饮用水的消毒设备维护尚待进一步加强。
队伍管理不到位。据了解,有些农村学校从事供管水的人员不固定,供管水人员队伍不稳定,余氯测定人员对测定饮用水余氯操作不熟悉,对学校饮用水缓释消毒器的操作过程欠规范。根据《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规范》规定:学校供、管水人员持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和“卫生培训合格证明上岗”。但目前少数农村学校供管水人员以老师体检来代替供管水人员的健康证明,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卫生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
制度规范不明确。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缓释消毒器的安装布局、卫生防护、清洗消毒、水质检测、检测频率、检测登记、报告制度、加氯数量、体检培训、应急处理、台账保管等内容尚未制定统一的指导性规范意见,相关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与缺失。
建议
突出主体责任,强化在线监测。各地应抓住实施“千万学生饮食放心工程”的有利契机,从学校保供水出发,从可靠、可控、价廉入手,对农村偏远地区仍确需使用自备水源供水的学校,建议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配备生活饮用水在线监测系统,争取把学校自备水设施改造专项费用纳入各级地方财政预算,加大对学校饮用水建设的财政投入。督促学校履行安全主体责任,将农村学校的缓释消毒器与饮用水在线监测系统相连通,使生活饮用水在线监测系统能够连续监测学校饮用水中余氯的浓度变化,防止学校水质余氯监测出现不及时、不规范、不存档的现象,为及时掌握学校自备饮用水的水质状况提供技术保障。
突出风险防范,强化制度建设。学校高度重视农村学校自备饮用水工作,进一步健全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台账,稳定供管水人员队伍,并做到持健康合格证上岗。建议加强自动加氯消毒设备的管理,严格按照消毒规范开展消毒工作,全面督促学校建立取水、输水、净水、蓄水、清洗、消毒、定期检测等检修制度与规范操作规程,做到职责清晰,有章可循,切实解决制度缺失的问题。使用自备水源供水的学校,对因故障造成无法使用的缓释消毒器,建议由教育部门采取备案报告制度,按照要求及时上报,杜绝隐瞒不报现象发生,确保水质净化消毒处理装置能够正常运转,切实消除农村学校自备饮用水卫生安全隐患。
突出督导考核,强化常态巡查。针对学校自备饮用水缓释消毒器的薄弱环节,采取“回头看”拉网式扫描与“点穴式”服务指导相结合的督查方式,重点督导评估自备水源消毒设施运转情况,修复学校饮用水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尤其要特别关注寒、暑假期以及在遇到大暴雨、洪水之后,对学校自备水水源的消毒处理。建议教育部门将使用自备水饮用安全纳入学校安全督导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实施重点管理,与单位的评优相挂钩,以更好地维护农村学校师生的饮用水安全。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