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纳新委员:科学破解城市内涝“顽疾”_委员观点_委员风采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风采 >>正文内容
姚纳新委员:科学破解城市内涝“顽疾”
发布日期:2014年02月28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   字号:[][][]
我省治洪治涝形势相当严峻,每年“水漫金山”的景象会在多个地方轮番上演。如何把“水患”转化成“水利”?建议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提高我省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设计国家标准,打造蓄排结合的防洪排涝体系。应严格按照国家城市防洪排涝相关法规规定,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适时出台针对不同等级城市、同一城市中不同地段的防洪排涝标准,合理布局排涝设施,制订科学可行的分阶段实施计划。尤其是省内防汛任务较重或沿海台风登陆较多的地区,应根据自身情况尽快制定防洪排涝专项规划,加快打造蓄排结合的城市内涝防治体系,满足城市发展对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的要求。
完善城市防洪排涝预警系统和市政地下管网建设。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城市的做法。省级层面应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和城市治理实际,统筹建设包括城市内河、湖、道路和其他调节构建物等共同组成的“大排水系统”。要注重区域联动合作,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水利、供排水、城市防洪排涝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建设一批跨行政区域的防洪排涝工程。要优化城市雨情水情测报站网布局,完善监测预报体系。引导支持街道、社区兴建雨水调蓄池,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工程负担。鼓励推广使用透水型材料铺设城市路面,在源头上避免雨水的汇聚。
扎实推进城市防洪排涝体制机制建设,努力形成多元联动、多方参与发展格局。要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打破条块分割、加强互动协作,积极建立和完善“河长制”、“湾长制”等机制,加快构建长效化的大部门推进机制,统筹城市交通、市政和防洪排涝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洪排涝法律法规,切实明确各方职责。运用利益导向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广泛参与城市防洪排涝。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防洪格局。
打造独具浙江“水韵”特色的防洪排涝人文景观。突出“水韵”特点,深入发掘水乡浙江的水文化内涵、规划建设水景观。积极与文保单位合作,结合大运河申遗,把传统和现代特色的水文化融入到防洪排涝水利工程设计中,逐步建立遍布全省的水生态走廊,努力保持水系的原有自然形态,实现水与人的和谐共处。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