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呼吁:为中小学生“精准减负”_委员观点_委员风采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风采 >>正文内容
政协委员呼吁:为中小学生“精准减负”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03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徐建平   字号:[][][]

据联谊报    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一直是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政协委员多年关注的一个民生议题。

“补习班”乱象不容忽视

住浙全国政协委员、省知联会会长、杭州师范大学原校长杜卫很关注学生减负问题。在今年赴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路上,他还专门向周围的人作了次小调研。当问到“如何看待教育培训机构”时,有人回答说:“深恶痛绝!学生们太苦了,但又没有办法,小学生一二年级不参加培训还好,但四五年级不参加培训,学习就跟不上。您得帮大家说说话啊。”

杜卫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小组讨论时说,当前在常规教育系统之外的补习班、兴趣班方兴未艾,发展蓬勃,在有些地方甚至与常规教育系统争夺优质师资。很多孩子上两类学校、学两种课程,前脚出了学校课堂,后脚进了补习教室。有的家长为孩子“不输在起跑线”,忙于把孩子送到补习班。这些补习班乱象不容忽视。希望引起注意,推动解决。

课业负担要合理适度

减负,是必须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减负。“合理的学业负担再重都不能减少,无效的学业负担再轻也不能增加。”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认为,目前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分区域、分学段调研学生学业负担构成要素,评估哪些负担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再对症下药。

“‘减负’问题不能被过分夸大,不存在没有压力的学习,适当的学业负担是学生成长成才必须要承受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临时党委书记张政文告诉记者,他在欧美国家考察时发现,在那里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定位,选择上普通的公立大学或者社区大学的孩子,普遍学得比较轻松,但是立志上顶尖高校的孩子,同样面临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异常激烈的升学竞争。

讨论“减负”要把靶心对准无效的学业负担。无效的学业负担特征之一就是违背儿童成长规律。“举个例子,科学研究表明,孩子的指关节通常要到七八岁时才发育成熟,过早握笔写字其实会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唐江澎呼吁,学校和家长应该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递进式地让学生承受合理的学业负担。

唐江澎进一步解释,无效的学业负担的另一种典型表现就是以碎片化知识、短时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死记硬背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步遗忘,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能力和素质。

“我们要以考试评价方式的改革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能够通过合理的负担培养受益终身的关键能力。”唐江澎说。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的思考凝结成了提案里的四个字——“精准控负”。他认为,每一名学生的学业负担状况各不相同,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收集与剖析,了解学生成长阅历、常识根底、认知特性,从而进行个性化的指点和精准助学。

要疏导家长的焦虑心理

家长的焦虑心理也被认为是学业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认为,如今的中小学生家长很多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从“零”开始,通过艰苦的学业竞争获得了向上流动的机会,自然会对子女的教育抱有很高的期待与要求。不过,倪闽景话锋一转:“这种心态是社会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改变。这一代人的子女已经拥有较为丰厚的物质基础和一定的社会阶层地位,对未来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远低于父母,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会逐渐趋向理性。”

“‘玩’才是孩子的天性。”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殷福星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表示,呼吁“减负”多年不见成效,其原因与现阶段家长心态相关。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意识里,上名校与孩子未来的人生幸福等同,是孩子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志。其实,“玩”才是孩子的天性,过多参加培训班并不能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表示,应尽快摒弃流水线式“刷题”教育。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一是因为学校应试导向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二是各种落后的社会观念仍然深刻影响着学生家长。三是各式各样的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加剧了学生课业负担。

胡卫委员建议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减少不必要的机械性重复操练,减轻无谓学习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过重的学业负担导致中小学生的休息权被剥夺,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要切实保障学生休息权。减轻学生负担,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弱化区分度和选拔性,使中小学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是只对分数负责,对学生的终身负责而不是只对眼下负责,对所有学生负责而不是只对能升入名校的学生负责。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表示,近年来,“减负”已成为多方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刀切”的量化规定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地区、校际间的现实差距;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各类“辅导班”“培优班”让家长“爱恨交加”,教师、家长特别是学生的“减负”获得感还不强。出现这些情况首先是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其次是基础教育承载了很多“基础”之外的内容,第三是教育综合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入。

王欢建议,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规范课程设置、深化评价改革,有针对性地做好“减负”“四则运算”。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育主阵地的内涵式“减负”。大力宣传“基础教育为人生发展奠基”的价值取向,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