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民叔叔”的“教育秘笈” ——记省政协委员、衢州高级中学副校长郑友民_委员专访_委员风采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风采 >>正文内容
“友民叔叔”的“教育秘笈” ——记省政协委员、衢州高级中学副校长郑友民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10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郑锐   字号:[][][]

据联谊报    今年910日是我国第34个教师节。我省各级政协委员中,有许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省政协委员、衢州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郑友民是其中一位,他是我省首批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德育课教师等荣誉。

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郑友民摸索炼就了一套“教育秘笈”,让教育变得有意义、有意思,让学习变得有味道、有乐趣,学生们因此称他“友民叔叔”,业界同仁称他“真有名”。

秘笈一:

送给新生的四件“见面礼”

每年9月,面对新同学、新老师、新环境,新生们往往会有点“懵”。为让新生们尽快融入集体、进入学习状态,郑友民打开秘笈,使出有意思的一招。

在新生家访前,他会精心准备送给家长和学生的四件“见面礼”:一是给新生的一封信,用最真诚的语言,表达对学生加盟新团队的欢迎;二是一张特别的火车票,班级号是火车车次,学生学号是座位号,上面写着“这是我们共同的旅程”;三是一份问卷调查表,问需于学生,问计于学生,尽可能倾听学生的心声,凝聚共识;四是一张特制的名片,上面除了他的联系方式外,还有班级微信群的二维码。

把礼物送给学生后,他还拜托每位家长一件小事:开学前发一封邮件给他,内容是介绍孩子的优点。在家访结束前,他会和孩子合影留念。

为了便于任课教师尽快认识学生,郑友民为全班同学按照学号顺序拍两寸大头照,照片下方注明该学生相应信息。为便于老师存放,全班同学的照片全部排版在一张A4大小的纸上,这样,老师既可以拿着照片去上课,也可以对着照片改作业。

秘笈二:

换个方式、换种口吻讲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最让学生反感的,莫过于反复说教式的教育。道理其实谁都会讲,但是“怎么讲”和“讲什么”同样重要。沟通,要先“通情”再“达理”。来看看郑友民的沟通方式:

鼓励,少说“别怕”,多说“加油”(“别怕”说多了是潜意识地提醒孩子怕,不如多说说“加油”);少说“聪明”,多说“努力”。比如,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攻克了难关,恭喜你!

批评, 多说“我发现……”(描述问题而不评价孩子)“我感到……”(只谈感受而不评价人格)我希望……”(平和坚定,简洁用词)。比如,我发现你最近经常丢三落四,我感到有些难过,我希望你能细致一些,养成好习惯。

表扬,多说“我发现……”(说具体而不是说全部)“我觉得……”(说感受而不是说聪明)“我希望……”(说期待而不是说要求)。比如,我发现你最近把作息时间安排得特别好,我觉得很欣慰,我为你感到骄傲,希望你能继续保持。

安慰, 多说“我相信,你其实很希望自己……”“我能感受到,你觉得……”“我知道,你并不是……”“如果是我,我也会……”(站在孩子的立场,感同身受)。

秘笈三:

让活动充满仪式感,让学生更有归属感

仪式按照一定程序,借助象征意义,强化核心价值,表达坚定意向,可激发出相应的仪式感,发挥唤醒、激励、宣示、凝聚等作用,为建设和谐奋进的班级文化,郑友民又出招了!

2009届(1)班开始,每周一的班队活动上,郑友民的班级都要一起大声宣读班级誓词。

我们宣誓:自觉锻炼,做身心健康的一班人;加强阅读,做精神富有的一班人;勤奋学习,做成绩优秀的一班人。我们宣誓:互相激励,建设最有人情味的一班;团结协作,建设最有凝聚力的一班;执着坚持,建设最有进取心的一班。我们宣誓:我们践行主动,我们不怕吃苦,我们不怕倒霉。我们坚信:高一(1)班,非同一般。

汶川、玉树等地发生地震后,郑友民的班级策划了一个个充满仪式感的纪念仪式,通过这些活动,在寄托哀思的同时,让学生们感悟生命的价值,接受精神的洗礼。

无论是老师生日,还是学生生日,他们都会召开一个充满温情的庆生仪式,让每一个人都不断收获幸福。

每次班级的重大活动,流程的第一项必定是全场齐唱国歌。每当升入高年级,他们都要举行一个授班牌、搬新家的仪式,告别过去,展望未来。到了高三,8人寝室重组为4人寝室,他们还要举行“成家立业”的仪式,每个成员都为自己新的寝室家庭起家名、订“家训”、立“家规”,以营造好的“家风”。

炼就这套“教育秘笈”用意何在?郑友民解密,我已在高中班主任岗位上“站”了整整24年,陪伴一届又一届学生走上他们心仪的人生之路,同时,我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成长,并深深感悟到: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才能走近学生,走进他们心里,赢得学生信任,赢得尊严和获得成功。

这些秘笈有个“合订本”,那就是郑友民上个月刚出的《有意义,有意思——一位班主任父亲的教育札记》一书。这本书他用给女儿写信的方式,串连一个个教育故事阐述他的教育理念,受到了老师和家长读者们的好评。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