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与未来社区建设——省政协民生协商论坛发言摘要_协商活动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协商活动>>正文内容
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与未来社区建设——省政协民生协商论坛发言摘要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26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   字号:[][][]

编者按    10月23日下午,省政协举行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与未来社区建设”为主题的民生协商论坛。论坛除在省政协机关设主会场之外,还在杭州市拱墅区、宁波市江北区设置分会场,省政协委员、智库专家、界别群众代表踊跃建言。一起来听他们的好声音——


 

据联谊报    省政协经济委主任陈月亮作重点发言:

目前,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与未来社区建设试点成效喜人,但还存在统筹谋划规划设计需要进一步加强、居民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跨部门协同推进尚有较大差距、城市有机更新与推动经济内循环深度融合度欠紧密、持续推进长效管理机制尚需继续破解五方面问题。

为此建议:

谋划“一张蓝图”的统领机制。坚持规划协调性,以创建“美好家园”浙江方案、全国样板为目标,按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有机更新规划、城市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改造建设规划和小区规划设计方案形成统筹协调的规划格局,使各规划之间有机衔接。突出规划科学性,要对全省老旧小区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建立动态的数字信息平台,形成各类别“改造与建设”的实施计划,按照社区日常生活圈和未来社区理念,科学设置公建配套。强化规划约束性,在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应将“改造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列入其中,并与年度和届期岗位责任考核挂钩。

探索“最多改一次”的项目生成与推进机制。分门别类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按照城镇老旧小区“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的要求分类改造,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拆”“改”结合,切忌“一刀切”,解决脏、乱、差环境和老、幼、弱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5-10-15分钟住、吃、行,教、娱、购,医、养、体的生活圈,打造老旧小区改造的全国样板。因地制宜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按照未来社区的有关要求,完善土地出让金返还、带方案出让、场景配套空间、住宅出售均价、免缴物业费等政策及相关约束性考核指标,形成可操作、可推广的未来社区建设“浙江方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从项目启动到推进建设,各方要找准各自定位,建立“政府、市场、居民、社会”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和“规划者、建设者、使用者、需求者、管理者”五位一体的协调机制,充分体现共建、共治、共享效果。

打通“最后一步路”的沟通协同机制。解决加装电梯“最后一户”,通过“政策+协商”、街道社区或第三方组织的积极帮助协调、BOT方式,解决因加装电梯底层户反对而无法实施的难题。解决管道管线“最后一米”,管线专营单位要支持社区“上改下”等一致性改造方案;中央企业要积极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取得支持;当地政府或国有企业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企业化运作的管线投运公司,推动改造方案落实落地。解决停车位与绿化率“最后一脚”,通过沉井式、立体式停车技术,利用闲置场地、绿化换位、构筑物停车库顶部复绿等措施,化解泊车位与绿化率间的矛盾。解决居民出资“最后缺位”,以市为单位出台承担合理出资的改造资金、房屋维修资金和物业管理费的政策意见,对不出资金的居民应有约束性规定。解决公租房“最后一个角落”,明确主管部门,落实“谁家儿子谁来抱”的政策,将公租房改造一并纳入老旧小区改造之列。

撬动“一根市场杠杆”拉动经济内生动力的形成机制。“改造与建设”应规模化、标准化、品质化推进,从设计施工到材料采购建立以市为单位的标准体系和质量要求;出台“改造与建设”的开发商、服务商、供应商目录,推动省内企业优先进入;培育一批浙江城市有机更新相关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实现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循环。“改造与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各方优势,对闲置房产、空闲场地,除中央单位外,都要划归社区使用或办理权证;对于在“改造与建设”中为社区提供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的机构,房产、土地及其维修产生的收益在税费上给予减免;金融部门要积极创新产品,为“改造与建设”提供信贷支持。

建立“一体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健全组织体系,建立党组织领导,居委会执行,以居民为主体,业委会、群团组织、物业企业、驻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街道、社区党组织加强对业委会工作的监督指导,加大在业委会中建立党组织力度,探索推进社区业委会、物业企业党建共建。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将物业管理费、房屋维修资金、接受企业社会捐赠、获取社区资源收益等在政策上加以明确,确保有钱用,用好钱,资金收支能平衡。健全社区管理机制,健全街道、社区党组织主导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建立完善社区自治章程、居民公约。

周华富委员

建议把未来社区作为我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一种特殊形态,采用拆除重建或插花式改造,确保“一次改到位”;把未来社区理念融入我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过程,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做到十年内“最多改一次”;把未来社区创新实践打造成为我省“重要窗口”建设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邵铭法委员

统筹有序开展老旧小区改造与未来社区建设,在建设中尽可能形成“一区一方案、一区一特色”,特别要关注历史文脉的传承;盘活存量、形成增量,为老旧小区改造形成政策红利,简化老旧小区维修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相关规定,让存量资金能够顺利投入到改造项目中去,适当增加公共服务用房和社区商业用房;采用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招标监管部门应针对老旧小区项目研究制定专项招标政策,合理引导招投标市场。

张勤委员

推动专业规划力量进社区,采用专家把关、团队服务的方式,为责任范围内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全过程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服务,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搭建多方合作和共同参与的常态化社区治理制度平台。专业规划力量应由县(市、区)政府通过公开招募、定向委托等方式选聘,与社区基层组织结对子,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全过程的规划服务。

虞晓芬委员

进一步提高认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未来社区、老旧小区规划与方案优化设计;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未来社区与老旧小区改造的方式,政府实施机构与社会力量可组成类SPV的机构,由该机构组织运营单位筛选,共同促进国有资产、社会资本、公共资源“三资融合”;优化未来社区与老旧小区改造政策环境,政府要加大财政、税收等力度,加强部门协同,建立由城建、卫健等跨部门的合作协调机制。

陈桂秋委员

在对不同类型未来社区项目创建过程中,要分类推进,区别新区新建和旧城改造、区别大城市和小城镇、区别市中心和城市边缘、区别历史街区和一般城区,根据未来社区建设单元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确定“九场景”实施内容,认真研究未来社区建设和老旧小区建设有机结合的推进机制,把老旧小区建设提高到未来社区的更高层次去谋划,让旧城更新改造型的未来社区能享受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红利。

曹羽委员

老旧小区改造和未来社区建设中应重视“居民老龄化”,建议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机制,完善居家养老政策,落实对有赡养义务的子女医疗专业方面的培训,加强社区志愿服务者工作的组织引导,落实孤寡老人、伤残病人等一对一服务;改造或建设“适老化”设施,将15分钟生活圈作为社区单元,共享适老设施,引入市场化机制,对大型的养老设施要给予支持。

张颖洁委员

建议统筹考虑各种管线改造需求,把管线改造计划同步列入老旧小区改造规划,管线单位在架线时应事先向有关部门统一办理核准手续,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完善配套政策,精简审批事项和环节,构建快速审批流程,对低风险项目探索实行容缺+承诺制,简化或取消施工图审查,建立标准体系、改造资金合理共担机制;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管线投资运行公司,统一经营和管理。

胡小平委员

建立由政府支持、居民出资、社会捐赠的良性续筹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应当从年度建设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补充老旧小区专项维修资金专户;有经济收入的小区将收入的一部分纳入专项维修资金专户;居民应每月交维修基金;利用税收优惠杠杆鼓励企业和社会捐赠补充专项资金或认领需维护的项目。

刘亭(省政协应用型智库成员)

杭州市早已开始给老居民楼加装电梯,但进展迟缓,建议要法治先行,及时推出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将其纳入法治轨道。大胆创新,利用现有楼道,推广壁箱式电梯,还可以和未来社区建设相结合,展现地方施政和民生的“窗口效应”。

洪松法(杭州市萧山区政协主席)

老旧小区“最多改一次”,就是要在改造之初做好顶层设计,注重长远谋划,安全第一位,要在改造前对房屋质量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既要“面子”也要“里子”,“面子”就是视觉美感,要注重改善老旧小区生态环境,推进生态化改造,“里子”就是强调功能,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特别是老旧小区住户多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增加适老化改造。要从过去延伸到未来,要尊重历史,尽可能保留原有建筑形态等标志性景物,同时可按照未来社区有关理念进行智慧化改造。

王贵美(专家、界别群众代表)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应开展城市更新全域统筹再规划,按照城市更新和未来社区的发展要求,对老旧小区进行成片规划,通过再规划补齐功能配套不全、资源受限的短板,对城市交通道路、市政管网、公共停车等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再规划。还应逐步引导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城市治理模式,探索城市运营商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为未来社区的建设做好前端保障。

朱红珠(专家、界别群众代表)

今年,南肖埠社区有幸搭上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东风,小区停车位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小区环境有了很大改观,居民都很开心。建议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督促,成立一个相关部门的协调小组,及时解决处理整改中碰到的问题;成立一支工程验收队伍,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验收,改造后要建立起一套长效管理机制。

吴镝(专家、界别群众代表)

把社会资本引入改造类未来社区建设作为资金平衡要点,探索“一级整理、二级开发、三级运营”联动模式创新;未来社区“九场景”需要的空间场所、硬件软件及运营服务管理需要明确标准体系,并给予政策支持;完善土地出让方式。

杭州市拱墅区分会场

章燕(杭州市拱墅区委副书记、区长)

建议为破解公共服务空间不足提供政策支撑,从基层视角有四种路径可尝试突破:拆倒重建一批、插花式改造一批、移交调拨一批、有条件新建一批,在现有的政策要求中要有所突破;要支持“旧改版未来社区”的创新实践,让老小区的“螺蛳壳”里也能做一点未来社区的“新道场”。

陶文龙委员

以“产权关系不变、党建红盟共建”等形式,将国有房产用于基层民生;改好的配套设施要用起来,支持社区通过配套用房改建、闲置场地利用等方式,缓解老旧小区配套用房不足的问题;社区的各类阵地要合起来,实现“一室多用”。

宁波市江北区分会场

袁春萍(专家、界别群众代表)

老旧小区改造要充分体现居民主体意识,在启动改造方案时,要让老百姓全程参与;制定改造方案时,要将居民该承担的改造费用和长期需承担的物业费一并提出,让居民参与决策。

张洁静(专家、界别群众代表)

贝家边小区是宁波市首批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试点小区,建议党建引领,配强班长,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整合片区,盘活资源,组织片区化物业管理;整合利用小区及周边空地、闲置房屋等存量资源,为社区服务所用;三社联动,服务居民,加大财政投入,紧扣老旧小区实际需求,以民生实事项目、公益创投项目等为载体,推动社会组织参与老旧小区治理和服务。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