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贯彻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精神>要闻>>正文内容
发布日期:2020年05月28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张丹丹   字号:[][][]

据联谊报    作为今年全国两会的重要内容,酝酿多年的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民法典草案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从小区业主权利到农民土地权益,从保障诚信履约到规制“霸王条款”,从婚姻家庭到遗产继承……影响一个公民的生老病死。

对于这部我国法治史上的里程碑之作,住浙全国政协委员认为,这部厚实的民法典草案承载了人民群众对民事权利获得更充分保障的渴求,回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草案,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支柱,必将为法治中国筑牢根基,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吴晶委员说,民法典编纂工作历时5年,广泛吸纳民意,展现了当代法治建设的智慧。

“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罗卫东委员认为,编纂、颁布和实施民法典,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从“法”到“典”,一字之差,意义重大。黄廉熙委员说,由“法”到“典”,说明它是民事领域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规范了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也涉及了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字之变,跃升的是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象征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

看着面前这本厚重的民法典草案,罗卫东感慨,七编,1260条,逾10万字,背后是几代人的心血与期盼,是新中国几十年法律实践经验和法学研究成果的总结,弥足珍贵。他说,民法典草案不仅体现了我们国家制度与文化特色,还与时俱进地考虑了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新的民事关系的变动,以及信息化时代民事关系的特点,必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发展和规范公民生产生活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吴晶说,民法典草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许多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都作出了回应,为规范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这将大大降低国家治理的成本付出,达到国家治理强制约束与规范自律相结合的目标,从而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民法典草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十分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对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70年到期、性骚扰、手机APP收集个人信息、网络虚拟财产等社会热点和百姓关切,都有直接回应。”张明华委员说,每个人从生到死,确实都离不开这部法典。

恪守法律秩序和公序良俗,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的原则和底线,也是民法典编纂的重要思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高空抛物”事件频频发生。在张明华看来,这次将“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列入民法典草案中,便是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拒绝高空抛物不再是一种倡议,而是将成为法律层面的一项禁止性规定。”张明华注意到,除增加禁止性规定外,此次民法典草案还从源头治理和依法制裁两个角度入手,对高空抛物、坠物行为进行了有效遏制。

“民法典草案每一条都与你我息息相关,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处理离婚纠纷……”黄廉熙认为,民法典审议通过后,将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提升全面依法治国的综合水平。她建议,下一步,要加大对民法典的宣传力度,确保民法典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