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提升委员会客厅建设_议政建言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正文内容
深化提升委员会客厅建设
发布日期:2021年08月19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   字号:[][][]

编者按    8月17日,省政协召开深化提升委员会客厅建设专题理论研讨会。6位专家学者、5位优秀论文作者代表作交流发言。现辑录专家学者发言要点如下(按发言顺序):


 

据联谊报    在政协和社群之间架起组织化的桥梁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余逊达

委员会客厅是以一个政协委员牵头、多位政协委员一起组成工作团队,组织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以及其他相关人士,按照政协章程要求和省政协制定的规则开展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最早的三个委员会客厅创建于20186月。三年来,省市县三级政协一共创建了110个委员会客厅,主要分布在网络作家、高新技术、新生代企业家等40多个领域,覆盖面非常广,类型既多样化又高度专门化,用“界别”这个范畴来概括它们显然已经失之于宽泛,更合适的范畴应该是政治学、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群体”。与界别相比,社会群体是更加细分、更加专门化的范畴。从活动内容来看,除了政协确定的学习文件、凝聚共识、参政议政等“规定动作”,委员会客厅还有很多带有专业性和群体发展等内容。同时,委员会客厅也有利于促进群体凝聚和共同发展。因此,从政协视角看,委员会客厅最大的创新,就是把作为政协工作对象的一大批社会群体组织化,在政协与社会群体之间架起了一座组织化的桥梁。

从实践结果来看,委员会客厅的设立,既推动了政协工作的发展,也推动了它们所在的不同领域的事业的发展。

首先,进一步促进了党和人民的紧密联系。委员会客厅的设立,一方面把党的思想和主张更好地传递到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比较集中的领域及其他社会群体和个人中去,另一方面又能更好地把不同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想法、利益诉求、意见建议传递给党和政府,从而既使党的主张能够得到更有效地落实,又使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能够进入党和政府的决策与施政,把更多的人团结在党的周围。

其次,提高了人民政协的工作质量。委员会客厅拓宽、深化、细化、精准化并在某些方面重塑了界别的工作,提高了界别工作的效能,使原来没有纳入视野的东西现在纳入了视野,原来带有随机性的做法变成了有组织的做法,原来是相对原则讨论的东西变成可以非常细致、有显著针对性的讨论,原来一些属于委员个体化的做法现在变成有组织支撑和保障的做法。

再次,为政协委员履行职责和担当提供了新的舞台。委员会客厅设立在不同的专门领域,举办需要经过申请、考察和批准,挂牌有特定的仪式,运行由专业声望高、具有代表性的政协委员牵头,由其他具有影响力和参与热情的委员协助,工作条件由政协组织保障。这既给想做事、能做事的委员提供了舞台,也使他们获得了发挥作用、做好工作、勇于担当的动力和条件。

最后,促进了各个特定领域的发展和治理。委员会客厅是一种学习的场所,参加的人员不仅可以学到政治理论,也可以学到本行业、本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到技术前沿和发展前景。委员会客厅也是一种沙龙性的场所,便于人们交流思想、交换信息,发现问题,集思广益。委员会客厅在参与国家和地方治理的同时,也关注群体自身的治理,并能把参政议政与自身治理内在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提高了自身治理的效能。

委员会客厅在建设和发展中日益显示出其独特价值,但作为新生事物,还有较大的发展和建构空间。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进一步思考它的定位,在人民政协制度发展和有机更新中进一步思考它的功能,在根据中国国情深化社会群体自我治理中进一步探寻它的逻辑,使委员会客厅能够茁壮成长,并走向全国。

委员会客厅的价值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教授 张祝平

省政协委员会客厅主动顺应新时代统战对象内部构成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广泛凝聚共识的新使命,既立足界别、又跳出界别来服务界别发展,全面覆盖打通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践表明,委员会客厅是推进政协协商体制和组织形式的新实践,是人民政协更好地做好凝心聚力工作的新探索。

一、委员会客厅的价值特征。(一)巩固和拓展了界别活动的组织基础和社会基础。委员会客厅既突出界别特色,又顺应新时代统战对象内部构成发展变化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政协履职中“重委员、轻界别”的现象和基层政协界别设置覆盖面不够广泛的问题,强化了界别的整体性和人民政协的团结统战功能,拓展了界别群众的政治参与空间,壮大了政协工作的社会基础和组织基础。(二)重塑了界别活动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格局。委员会客厅建立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活动组织体系和工作格局,既强化了界别委员的主体地位,又推动了协商民主共同体建设和共商共治格局的形成,还有效保证了协商民主活动正确的方向。(三)再造了界别活动的组织流程和工作机制。委员会客厅坚持标准化建、规范化管、常态化用,有统一标志,有场地、有活动、有制度、有评价,既个性鲜明,又定位不偏,具有实体化、机制化、常态化的优势。同时,坚持寓思想政治引领于民主协商和服务界别群众之中,较好地弥补了界别工作缺乏规范的问题,也有利于体现界别特色。

二、持续推进委员会客厅建设。更好实现委员会客厅价值功能,要进一步凸显“四个属性”、处理好“三个关系”、做到“三个自觉”。

“四个属性”:委员会客厅要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凸显“政治性”;要认真落实凝聚共识重要职责,发挥团结联谊优势,凸显“统战性”;要以界别为依托,联系好、服务好界别群众和身边群众,凸显“群众性”;要发挥好牵头委员的专业优势,凸显“专业性”。

“三个关系”:一是政协党组领导与委员主体的关系,二是标准化建设和分类施策的关系,三是“厅内”和“厅外”的关系。要高质量开展好“厅内”的活动,功夫还在“厅外”,尤其是要做好活动前的调查研究。

“三个自觉”:一是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主动围绕中心大局谋划推进工作。这是更好发挥委员会客厅作用,保证可持续性的前提;二是自觉加强对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探索。这是更好发挥委员会客厅作用,保证可持续性的前提的核心;三是自觉适应“数字政协”改革要求创新现代化工作机制。这是更好发挥委员会客厅作用,保证可持续性的关键。应积极探索实践“委员会客厅+”的理念,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推进委员会客厅数字化平台建设,促进政协委员充分认清自身具有“政协工作主体、社会影响力大”等特征,增强广大委员对政协组织的归属感、使命感,既在本职工作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又在界别群众中发挥好代表作用,自觉投身到为政协事业增光添彩的行动之中。

政协发挥凝心聚力作用的有效载体

杭州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教授 黎青平

委员会客厅运行以来,已成为浙江政协发挥凝心聚力作用的重要品牌。

一、委员会客厅的优势特点

一是对象的针对性。浙江非公经济发达,新社会阶层群体分布分散,职业流动性强,大多数都在体制外、党外,利益诉求多元复杂。加强对这类人群的团结引领,是委员会客厅发挥优势的所在。

二是平台的下沉性。委员会客厅设在离界别群众最近的基层,设在团结联系对象的集中区域,有利于延伸工作触角,拉长工作手臂,能起到“抓住”界别群众的作用。

三是工作的规范性。委员会客厅按照标准化要求设置,明确省政协主席会议成员或专委会联系;落实固定场地,配备必需设备;制定《操作手册》,明确工作流程;专门设计制作LOGO等,是发挥凝心聚力作用的重要保证。

四是力量的整合性。整合委员的力量,广泛遴选有相关专长的委员参与主题活动;整合政协的力量,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共同参与;整合委员相关资源,牵头委员和会客厅成员一起参与,发挥团队作用。

五是运行的开放性。活动主题开放,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基础上确定;活动场所开放,有兴趣的群众可到现场旁听和参与;活动组织方式开放,为委员高质量书写“委员作业”搭建了舞台,为广大界别群众表达诉求、反映意愿、实现利益提供了平台。

六是功能的综合性。委员会客厅以“学习交流的新载体、联系群众的新纽带、协商民主的新路径、团结联谊的新平台”为定位,把委员履职融入到活动中,为老百姓打造了一个“家门口的政协”。

二、委员会客厅的有效作用

一是破解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密切联系的难题。界别群众多、委员少,仅靠委员去联系界别群众的作用是有限的。委员会客厅以凝聚共识为着力点,寓思想引导于服务帮助中,通过经常性开展活动,架起了委员与界别群体的桥梁。

二是破解政协工作对界别群众扩大覆盖的难题。委员会客厅把工作平台建到新社会阶层人士的集聚区,创新团结联谊工作方式,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延伸了政协工作的触角,达到“一个委员”影响“一众人群”的乘数效应。

三是破解基层政协工作相对薄弱的难题。委员会客厅按照“不建机构建机制”“不要编制搭平台”的思路,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实行省市县三级政协联动,整合政协委员力量,弥补了基层政协工作力量和工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对解决基层政协“两个薄弱”问题有积极作用。

三、推进委员会客厅提质增效

一是扩大合理布局。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省市联动、全面推进”思路,在保证质量前提下,扩大覆盖面。

二是完善顶层设计。完善上下联动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县政协的积极性,推动省市县政协三级联动有效运作;完善考核机制,制定和完善质量评估指标和评价体系,健全管理激励机制;完善选人用人机制,遴选政治素质强、履职热情高、群众基础好的委员组建团队;积极探索退出机制,对运行不好的实行退出机制,对牵头委员和团队成员因个人原因不能继续履职的可申请退出;完善指导机制,明确各级政协职责,加强与政协其他工作的融合。

三是提高工作实效。把建管用育结合起来,防止重建设,轻管理和使用。突出质量为先,根据团队所能、群众所需,注重活动选题和组织形式。注重开门会客、坚持开放聚识,广泛凝心聚力,通过扩大开放度来扩大影响面。

四是培育特色文化。加强理论研究,从理论上总结提炼委员会客厅的特色文化。加强文化宣传,扩大委员会客厅文化的影响力。加强实践培育,在实践中丰富委员会客厅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较高识别度的文化品牌。

打造具有凝聚力的共同体

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科社)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刘力锐

进入新时代,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成为人民政协工作的重大使命。省政协紧紧围绕“聚识”做文章,探索创建委员会客厅,打造出“学习交流的新载体、联系群众的新纽带、协商民主的新路径、团结联谊的新平台”。

一、对政协委员会客厅的“三位一体”分析

(一)作为空间的委员会客厅。委员会客厅是一种政治空间,从人员组成看,委员会客厅主要是由1名省政协委员牵头,由5~7名委员组成运营团队。从空间风格看,通过全省统一的标准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政协氛围。委员会客厅是一种制度空间,通过制度化的运行和常态化的活动,让界别群众找到了身边的政协组织,畅通协商的渠道。委员会客厅是一种社会空间,实现了对地方新社会群体社会空间的有机嵌入。

(二)作为过程的委员会客厅。委员会客厅一头链接着党委政府,一头链接着界别群众,对接两端需求,精准设置活动主题为需求对接提供平台,兼具针对性、专业性,极大引发了参会人员的参与热情和持续思考。委员会客厅整合平台资源,精心组织活动开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效能。委员会客厅打造议题闭环,精细转化活动成果,其有效产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具体问题不同程度的解决,二是推动一般性公共决策形成。如“甬商·两新”政协委员会客厅为助力复工复产开展线上会客厅活动,征集到委员和两新组织议政建议200多条,经过整理建言献策20条上报省政府参阅。

(三)作为关系的委员会客厅。委员会客厅只有真正服务界别群众,才能取得信任,进而发挥影响、引领、凝聚、团结界别群众的政治功能。这要求委员会客厅把服务界别群众融入传达党的政策主张中,融入政治引领中,融入凝聚共识中,融入建言献策中,形成全领域、全过程、全环节的服务体系。

二、政协委员会客厅更好提高凝聚力

(一)提高委员会客厅的政治引领力。要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委员会客厅的政治边界、功能和内容阶梯、发展方向。要加强制度创新,对标努力建设“重要窗口”,及时进行制度创设。。

(二)发挥牵头委员的核心作用。牵头委员是委员会客厅的灵魂人物,选择和发挥好牵头委员的核心作用是会客厅运行的关键所在。牵头委员要具备善于获取潜在合作者可资利用的人力和社会资源能力,要能够以恰当的互动方式利用潜在的机会,以最低的成本产生期望的创新结果。要善于化解治理创新中遇到的外部不利因素和环境障碍。

(三)调动界别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委员会客厅长青密码在于有效激活界别群众的持续参与。要让界别群众在参与委员会客厅活动中有获得感,通过会客厅平台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界别群众的生产生活发展。要不断开发界别群众参与的具体场景,保持界别群众参与的兴趣。要不断推出便于界别群众参与的多元并存的渠道和方式,降低界别群众的参与成本。

把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做实

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曹伟

委员会客厅最大的创新就在于“把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做实”,在实践中进一步展现出人民政协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治理效能。

一、“把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做实”是新时代人民政协履行职责的基础。对于人民政协而言,联系服务群众不仅是其“立身之本”,也是其“履职之基”。新时代人民政协担负着“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必须把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做实。“把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做实”是高质量建言资政的基础。政协委员是界别群众的代表,如果不能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就会导致界别代表性的“虚置”,进而会造成协商主体的缺位,利益表达的错位,影响建言资政的全面性,导致民主的“空洞化”。“把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做实”是广泛传播和凝聚共识的基础。凝聚共识功能的发挥,仅局限于政协内部是不够的,还需要面向界别群众广泛传播共识。政协委员既来自于群众,又是界别群众的代表,如果不能真正地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不能发挥“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根头发”无法带动“一把头发”,影响凝聚共识的有效性。

二、委员会客厅“把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做实”的基本路径。从工作主体的角度,委员会客厅有助于强化委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意识。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也是人民政协联系服务群众的主力军。牵头委员必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履职热情高,群众基础好,协调能力强,业内影响大”,本身就具有较强界别代表性和联系服务群众的意识。而团队委员以及其他来参与活动的委员,也会在相互的学习、激发、促进中逐步地增强联系服务群众意识,并在履职活动中不断地提升界别代表性。从工作对象的角度,委员会客厅注重在广覆盖的基础上做好分众统战工作。随着时代发展,社会阶层更加多样,思想观念更加多样。110家委员会客厅团结联系对象覆盖40多类特定人群。一方面“既突出界别特色,又不局限在所在界别,群众在哪里,联系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实现了界别群众特别是新兴社会群体的广覆盖;另一方面从成员构成、面向对象、活动内容等都是差异化乃至定制化的,这使得人民政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能做得更加精细、精准。从功能发挥的角度,委员会客厅通过丰富的活动激活了委员在政协履职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委员会客厅采取“4+X”的方式开展主题活动,灵活运用座谈研讨、政策宣讲、论坛讲座、调研考察等形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参与委员和界别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聚众人智慧,推动高质量的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做好特定对象团结联谊工作,通过发挥委员带头和引领作用,用界别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传播共识。

三、研究更好发挥联系服务群众作用。一是如何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委员会客厅与整个社会的人口基数相比仍显不够,在地区间行业间分布也不平衡,要充分发挥专委会和界别对委员会客厅的工作指导、资源支撑、平台赋能作用。二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实效性。要结合界别特色策划一些长期性、专题性、小切口的活动,力求做深、做实、做透。如围绕共同富裕这个问题,可选择一个小的切口进行深入调研、长期跟踪,而不仅仅是做“头脑风暴”。三是如何进一步融入互联网。政协不仅要娴熟地应用各类技术手段实现“互联网+”,还要进一步“+互联网”,更好融入互联网,在网络空间中发挥政协作用、彰显政协优势。委员会客厅的完善及作用发挥需要更加热情拥抱互联网,结合“浙江数字政协”建设来思考和推进各项工作。

委员会客厅的治理价值与发展路径

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 钟冬生

委员会客厅的运行,有效实现特定群体或特定对象的利益表达、利益整合、凝聚共识,达到了公共治理的提升。

一、委员会客厅的治理价值分析

(一)利益表达价值。委员成为界别群众的利益“代言人”“贴心人”,代表本界别群众建言立论,通过主题活动,将界别大众的利益诉求传达到党委政府,最大化实现界别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凝聚共识价值。委员会客厅通过群智群力,求同存异实现联谊交友,扩大界别大众对党的政策的认识与认同,拉近与党委政府的距离,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社会整合价值。委员会客厅贴近特定群体的需求,加强对界别群体的引导,实现了一个委员联系一个界别、一个委员影响一众人群。

二、提升委员会客厅治理价值路径

(一)聚焦重大关切问题。要聚焦党政中心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出实招、谋良策。要聚焦群众期盼,跟踪群众需求,回应群众关切。要聚焦社会发展,关注基层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更好参与基层治理、有效服务群众。

(二)深入联系界别群众。结合当前各界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深入基层搞好调研,精准收集社情民意,把群众的利益诉求弄清楚,找准问题症结,提高建言品质与效应,真正地聚合民情民意。要推动线上线下与网民互动交流,扩大联系大众的时空半径,获得更丰富更真实的民意表达。

(三)促进利益平衡。要扩大政协委员参与,最大限度地群智群力协商。要吸纳界外群众参与,平衡群体间的利益。要组织跨界智库参与,这是优化界别建言的有效渠道。

(四)强化服务指导和文化滋养。要把政治建设贯穿于委员会客厅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引导界别群众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跟党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彰显时代精神的委员会客厅文化。要建立有效的指导机制,在政协组织的指导下有序开展活动,及时纠正偏差,把握边界,使委员会客厅各项活动符合政协的统战性与政治性。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