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元委员:寻回失落的大学精神_议政建言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正文内容
刘树元委员:寻回失落的大学精神
发布日期:2012年01月14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陈旭 吴敏华   字号:[][][]
  大学,曾经是国人心目中的圣地。但今天,当大学生开始“看不起学校”,当大学高收费让贫困生家长轻生,当大学教师视剽窃造假为家常便饭,当大学生被指责耽于享乐……蔡元培时代“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学精神,更是无从谈起。湖州市政协委员、湖州师范学院教授刘树元呼吁,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走出大学精神虚脱的怪圈。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长期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学术精神、价值观、思维习惯、人文传统、制度建设等精神素质和校园各项物质建设素质的总和,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刘树元说,当前,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大多强化制度管理,而不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多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个性特点,更谈不上文化的传承与积淀。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培养学校精神和凝练办学理念,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刘树元建议,将校园环境营造成一个天然的文化课堂,使校园文化情景化,让生活在校园内的师生油然而生出爱校之情、自豪之感。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在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已演变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素质的第二课堂。刘树元呼吁,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完善学生社团专职管理员制度,具体指导社团开展活动。同时,社团协会应通过开展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举办有层次的讲座等一系列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还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和奖励机制。”刘树元建议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奖罚条例,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作为对部门的考核内容;充分调动教师搞学术和科研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的参与,营造高校学术氛围。同时还要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建议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加大扶植社团文化的力度,保证社团活动高质量开展,以形成良性循环,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社团中。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