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 省人工智能发展专家委员会:加快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_议政建言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正文内容
省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 省人工智能发展专家委员会:加快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21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省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 省人工智能发展专家委员会   字号:[][][]

编者按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积极落子布局,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把人工智能培育成为引领浙江未来发展的重量级产业。省政府制定《浙江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据联谊报    


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从全球范围看,人工智能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争抢的新热点。美中法英四国先后发布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据腾讯研究院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约30万,其中,高校领域约10万人,产业界约20万人。全球高校每年毕业的人工智能专业领域学生约2万人,而市场需求在百万量级。

从全国层面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已成为各地推进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高等学校引领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指出: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全国一些高校接二连三设立人工智能学院,截至20185月,已有中国科学院大学等10所大学先后成立人工智能学院。

从我省实际来看,人工智能人才供给不足不充分已成为影响我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主要矛盾。2017年全省人工智能人才需求量约6.26万人,但全省高校相关专业总毕业生仅5000多人,其中本科毕业生4600人(占全国的5%),硕士400人(占全国的4.76%)、博士40人(占全国的2.67%),缺口达5.7万人,特别是人工智能研究型人才数量明显偏低。

浙江高校开展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基础参差不齐。浙江大学1981年创建了人工智能研究所,是国内设立最早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之一,目前正在论证设立AI交叉一级学科,浙江工业大学自1988年始开展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招生和培养工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于今年527日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目前,我省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是:分散在计算机、控制等一级学科,人工智能学科教材缺乏,相关师资非常短缺,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人工智能基础关键技术研发人才缺乏等。


浙江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目前人工智能应用超前于研发,研发超前于人才培养,必须放眼国际,明确方向,超前布局。建议相关部门建立浙江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规划,经过三到五年,争取在3~5所高等院校优先设立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争取在学科评估排名中达到B+以上。打造10支高水平跨学科创新团队,培育10家国内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形成智能产业规模500亿元以上,带动相关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

在学科建设上,重点在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表示与处理、智能系统与应用、认知与神经科学启发的人工智能等7个方面进行布局。重点发展与人工智能强关联的学科,包括基础科学、工程技术、专业领域应用三大类及相关的10多门学科、40余个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上,重点聚焦制造、交通、金融、医疗、教育、政务和海洋等领域,增设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应用学科。


对浙江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突出“高校有为、市场有效”,大力创新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浙江要建设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必须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上棋高一着,大力推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浙江现有高校优势,尽早布局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在人工智能一级学科批准前,推动相关高校以学科为引领,厘清课程体系,依托人工智能相关的学院、学科进行人才培养。鼓励高校自主设立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博士生、硕士生招生名额。在人工智能一级学科批准后,有条件的高校要组建人工智能学院,开展本科、研究生招生,积极申报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尽快建立独立的课程体系。鼓励各高校开展非人工智能专业的通识教育,鼓励高职院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批量培养人工智能通用人才、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浙江民营经济优势,推动民营资本支持专业人才培养。建议省级教育部门牵头建立浙江人工智能专项教育基金。借鉴西湖大学基金会运行模式,鼓励企业、基金和市县政府与有关高校合作,联合出资成立,主要用于学科建设师资引进、人才培养,实现合作办学、协同创新、共育人才。鼓励相关高校建立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专项基金,用于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保障研究生等高端人才培养的学生津贴,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保证优质生源和长期留住优秀师资人才。

突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探索实施人才重大专项,为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建议系统实施人工智能人才重大专项,升级发布浙江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12条政策,在省特级专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等省级重大人才工程中,设立人工智能人才专项。建立人工智能人才顶尖专家举荐制度。邀请顶尖专家举荐人工智能人才或人才项目,推荐列入省市有关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对顶尖人才和顶尖人才领衔的团队,建议探索“一事一议”。建立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引进资金“蓄水池”制度,对引进的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符合“千人计划”等省市县人才工程入选标准的,可提前从“蓄水池”资金中兑现相关补助政策。鼓励高校设立人工智能产业教授,柔性聘请企业人工智能高级技术人员、特级专家、省千、国千等人才为特聘产业教授,作为高校的补充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招揽全球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

突出“高端引领、本土培养”,不断完善多层次、立体化的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议成立省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专家专项小组,组织专家对人工智能学科清单、省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高校差异化申报设立人工智能专业、立体化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提出规划意见建议。探索多方参与共建的人工智能人才培训机制,建议成立省级人工智能培训基地,面向政府相关部门、高校教师队伍、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进行理论和技能培训。推广人工智能人才联合培养模式。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组建人工智能教学科研团队,以企业和产业需求为指引,开展校企联合研究和人才联合培养。

突出“强化扶持、搭建平台”,加强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投入保障。建议建立人工智能学科扶持政策、学科发展考核制度、人工智能高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政策,鼓励高校设立人工智能领域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设立省级层面人工智能竞赛。建议加大人工智能教学科研软硬件基础设施、科普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省内高校、企业等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组建省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发展联盟,实现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师资和实验室设备等资源共享。建立省财政为主的专项基金,支持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