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晶委员: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提质增效”_议政建言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正文内容
吴晶委员: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提质增效”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20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吴晶   字号:[][][]

据联谊报    农村要全面实现现代化,有一支专业素养高、创新能力强的农技队伍很重要,可以让先进发展理念、农科技术、强农惠农政策在“最后一公里”扎实落地,为实现乡村振兴增强“硬动力”。

这些年,国家在培养造就“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方面成效显著。但基层农技队伍建设仍有短板:一是服务能力不足。部分基层农技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老化;结构不合理,专业单一,复合型人才少;行政兼职多,在编不在岗;田间地头实践少,对农业农村农民不熟悉;一线条件苦,新生力量“不想来、留不住、稳不牢”,难以为科技兴农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和导向力。二是转化渠道不畅。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条块分割,协同效应不强,资源难以集成共享;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与农业科研院所缺乏紧密联系,产业应用融合度不高。三是创新动能不强。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大都属于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对运用技术成果投身生产经营活动热情不高;农技服务组织股权激励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详细明确规定,技术入股、在岗开展增值服务等政策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操作性较低。

为推动基层农村推广提质增效,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强化典型性宣传,让甘于奉献者成为一面旗帜。我到浙江农科院调研时了解到,他们十余年来共向全省各地派出了850名科技特派员。在这些特派员当中,涌现出大批先进典型,如一年穿破36双胶鞋的蔬菜特派员张思祖、13年扎根一个乡让农民丰产增收的茄子王包崇来、35年专注杂交油菜分子育种成功的赵坚义、在生命最后一刻还挂念畜牧生态养殖的王一成等。对这些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农科带头人,国家要表彰奖励,大力宣传。

加大政策性引领,为农技队伍招来金凤凰。推广“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方式,引进优秀人才;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育“用得上、留得住、养得起”的本土科技“二传手”;建立健全农业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考评激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农技人员绩效工资、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等挂钩;依托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建立多样化农民教育培训网络,探索方便农民的“送政策下乡、送培训下乡、送岗位下乡”的培训模式;打通上升通道,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者,系统内优先提拔,公务员优先招录。

加快体系化建设,让各种资源力量“拧成一股绳”。加快培育农技推广机构、高校院所、社会化服务组织、乡土专家等广泛参与的农技推广联盟体,形成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农技推广模式;推广我省“1+1+N”(1个省级专家库、1个本地推广团队、若干经营主体)农技推广联盟做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以需求、实效为导向,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技推广的带动示范作用,大力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导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相协调的新型农技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

激发创新性动力,让科技成果转化遍结“智慧果”。鼓励引导产业联盟专家、农业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开展增值服务,投身创业;制定实施农业技术入股的实施办法,激发农技推广服务的内生动力;创新农技人员离岗创业工作机制,允许在编在岗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携带科研项目、成果、技术到当地农业经营主体从事科技研究、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允许其在当地离岗领办、创办涉农企业;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保障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在农技应用推广活动中享受到与企业一样的政府奖励、政府贴息、政策性投资担保、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提高农技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率。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