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话科学治水_政协要闻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协要闻 >>正文内容
政协委员话科学治水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22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    时间:2014年7月19日 版面: 字号:[][][]
由省政协“五水共治”民主监督组织协调小组办公室联合浙江在线共同主办的“政协委员话治水”网络访谈,继618之后于711日上午举行第二场。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吕仲贤,省政协委员、浦江县畜牧兽医局原局长张飞联,湖州市政协委员、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鱼病室副主任刘莉,这三位省、市政协委员围绕“科学治水”主题,就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有关问题,与广大网友进行互动交流,为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继续献计献策。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任重道远
主持人:“五水共治”治污先行。水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农业生产与农村水环境息息相关,特别是农业生产中的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污染和水产养殖污染,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今天有请三位委员结合前段时间参加“五水共治”民主监督的有关情况,简要谈谈当前我省畜禽养殖污染、农药污染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张飞联:从前段时间的明察暗访情况看,当前各地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主要有三大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畜牧产业布局结构不够合理,种养结合不够紧密,部分地区养殖过载。二是一些规模养殖场的治污设施建设滞后,已建设施长效运行机制不健全,污水直排、偷排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进展比较缓慢,存在着选址、环评等重重困难。
吕仲贤:我省农药污染主要问题是农药过度施用和农药使用技术落后,同时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大,施用水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不合理的使用,约有70%的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都造成了污染。
刘莉:据我了解,目前水产养殖业的污染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过度施放渔用饲料、肥料,投放冰鲜饲料鱼,以及滥用药物等,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构成威胁。二是没有配套或较为完善的养殖尾水处理措施,养殖废水直接排放或排放不达标而导致的养殖水域的废水污染。
主持人:请张委员谈谈,在“五水共治”中,今年我省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具体要求和目标是什么?
张飞联:“五水共治”好比五个手指,治污是大拇指,处在最重要位置。作为治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能否到位,是农业治污工作成败的关键。
从前段时间民主监督情况看,全省各地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是重视的,全省农业系统围绕“治水倒逼促转型,生态兴农美田园”的主题,提出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三个一律”要求,即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一律关停;达不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的畜禽养殖场(户)一律限期整改,限期整改不到位的一律关停;不能做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要求的畜禽养殖场(户)一律关停。
根据“三个一律”要求,我省今年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主要目标是:关停禁养区内养殖场(户)5万户,减少生猪存栏420万头,完成1万家年存栏生猪50~100头小规模场整治,1.5万家年出栏生猪在100~1000头中等规模场设施修复改造,还有1300家年出栏在1000头以上大规模场标准化提升工作,我省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任务还是相当繁重的。
主持人:吕委员一直以来从事农作物无害化的研究,目前浙江省在农药污染控制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吕仲贤: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的战略部署,这对植物保护工作既是一个重大挑战,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在民主监督过程中,我们发现各级植保部门紧紧抓住这次机遇,主动应对,把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农药减量等重点工作与农业水环境治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一是重大病虫防控成效明显。全省植保系统迅速行动,积极应对,科学制定防控方案,全省全力抓好以水稻“两迁”害虫为重点的农作物重大病虫科学防控。
二是统防统治工作稳步推进。2013年全省实施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419.25万亩,比上年增长18.15%。其中,水稻粮食生产功能区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到80%以上。经济作物试点面积也进一步扩大,全省实施面积为61.26万亩,比上年增长17.65%
三是绿色防控示范长足发展。全省新建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38个,示范区单季稻平均防治2.47次,比农户自防区减少用药2.53次,用药量减少78.85%。根据“五水共治”的目标要求,2014年全省的化学农药使用总量要比2012年下降3%;到2017年,要比2012年减少10%以上;到2020年,全省农业生产过程使用化学农药总量比2012年要减少20%以上,可谓任重而道远。
主持人:接下来想问问刘委员,“五水共治”和渔业生产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刘莉:在民主监督工作中我们看到,今年以来我省海洋与渔业系统围绕“五水共治”,开展了一系列“渔业转型促治水”工作。我认为,“转型促治水”和“治水促转型”,两者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鱼水共生”的关系。
渔业在“五水共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治水应积极发挥渔业的正能量作用。如滤食性鱼类、螺蛳、贝类等水生动物在水体净化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增殖放流能恢复良好的水生态系统等等。但我们在“五水共治”民主监督中也看到了传统养殖所造成的污染问题,包括投饵式的高密度池塘养殖、网箱养殖、非循环设施化养殖等造成的水体污染,甚至食品安全等问题。
因此“渔业转型促治水”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挥渔业对保持水质稳定的正能量作用;二是消除或尽量减少传统养殖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
科学规划,生态治水
主持人:我想问问张委员,当前应如何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张飞联:我认为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应以“减量化、规模化、资源化、生态化、无害化”为原则,以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为目的,以农业配套技术措施为手段,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综合利用”的理念,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因此,我建议:
要立足长远,按照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原则,编制畜禽养殖区域规划,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限养区。应结合区域环境容量,合理调整县域内生态畜牧业空间布局,优化畜牧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发展节粮型食草动物,减少环境污染,全面提升产业层次。
要大力推进规模畜禽场的整治工作。督促全省所有养殖场都制订治理方案,落实治理责任,分类分批开展治理。要全面关停禁养区内所有养殖场。对于禁养区内要求关停或搬迁的,出台补助政策给予补偿。要加快畜禽养殖场治污基础设施建设。对非禁养区范围内,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养殖场,加快改造、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要狠抓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全面落实养殖环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
要建立畜禽排泄物应用配送服务体系。应按照“专业化服务、多元化管理”的原则,采取农产品种植基地与养殖场对接方式,就地、异地消纳,推进沼液沼渣“上山下田”,促进排泄物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要全面推广生态养殖技术。一是推广水禽旱养技术。通过建设养殖场地、禽舍建筑、笼养设备、自动给水给料系统、控温控湿设备以及污水处理系统,加快推进标准化水禽场建设。二是推进生猪生态养殖。通过标准化猪舍、节水节料、粪污收集、无害化处理等设施化改造和清洁生产技术应用,全面提升规模猪场档次和设施化水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主持人:我省应如何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吕仲贤: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转型升级有效的途径。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要树立绿色植保理念,以生态的改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植保技术、方法和措施要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对农作物病虫害的自然控制能力。要大力推广有机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改良土质条件,通过提高农作物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农药的使用。大力研究与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积极推动农科教产学研的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规模化生产区域,大力推广植物诱杀、性诱剂诱杀、杀虫灯诱杀、色板诱杀、繁育和释放天敌、生物农药使用等非化学防控技术相配套的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提倡立体种养、生态循环,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在大田作物之间实施间套作;林地间种药材,竹山种草放牧;稻田养鱼、养鸭;果园种草养菇。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化学农药是最后的应急防控手段,要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则,按照农药科学使用技术规范用药。
主持人:前面刘委员提到一句话,渔业对保持水质稳定有正能量作用,这个正能量是指哪方面的正能量?
刘莉:这种正能量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水库洁水保水渔业。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我们在了解水库水体环境条件及水生生物资源状况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放养适当种类和数量的鱼类,以改善水库水生生态系统中鱼类群落结构和组成,促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维持一个正常的生态平衡。我们计算过,每从水体中捕捞出1 kg鱼类,可带走水中氮25~35 g、磷3~9 g
江河湖泊增殖放流。鱼类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一是有机物碎屑线路:地表径流带入大量有机物被鱼类直接利用。二是牧食路径线路,食物链的作用:大量有机物质经微生物分解为氮、磷等无机物,氮磷等被浮游植物吸收,浮游植物被浮游动物摄食,鱼类通过摄食各种浮游生物,把氮、磷等营养盐富集到体内。所以任何渔业功能发挥好的自然水体,其生产捕捞活动对水质都有较为显著的改善作用。
种养结合,比较典型的是稻田养鱼。水稻为鱼提供遮阴、适宜温度、洁净水体等条件,鱼捕食害虫,增加根系活性、提高养分有效性等,最终是水稻产量稳定、产品多样化;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土地资源利用率高。
不同生态位立体养殖模式。利用池塘有效空间,实现鱼类、贝类、水生植物、对虾的立体混养,不仅增加产量、产值,还充分利用养殖动物各自的生态习性,减少饵料投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多措并举,保护农田生态
主持人:有网友问: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中,重点和难点是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深化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有何妙招?
张飞联:畜禽排泄物用对地方是个宝,用错地方才是害,因此应将畜牧业纳入生态大农业中,以沼液利用、有机肥生产应用为重点,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
应加强沼液综合利用。下大力气,以县(市、区)为单位科学规划布局种养对接,落实生态消纳地,加快建设沼液收集、贮存和利用配套设施和管网,配置运输车辆,培育社会化的沼液服务组织和配送体系,建立就地消纳和区域性配送的有效运行机制,切实可行地解决养殖场沼液“无地可排”和种植基地“无肥可用”的矛盾,推进沼液资源化的利用。
应加大商品有机肥的生产应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进集粪中心项目建设,鼓励支持养殖场或民间资本兴办有机肥加工厂,扩大有机肥生产规模,建立规模养殖场、散养密集区畜禽粪便收集处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新垦造耕地、经济作物施用商品有机肥的补助力度,减少化肥用量,实现减轻畜禽排泄物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双赢”。
主持人:还有一位网友留言说,现在农村很少听到青蛙的叫声,田里也没有泥鳅、黄鳝了,都说给农药杀死了,农民也反映说虫越来越难治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吕仲贤:这只是农田生态遭到破坏的表面现象。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整耕作制度,因地制宜采用轮作、间作和套作等措施,逐步恢复农田生态功能,利用一些不利于病虫害发生、有利于天敌繁殖的方法,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恢复生态系统对病虫害的自然控制能力。
比如稻田边留一些杂草,这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办法。当水稻收获后,蜘蛛等天敌可以迁入周边的草丛,有了一个庇护所,草丛中的中性昆虫又成了蜘蛛的食料;稻田边显花植物的花粉花蜜,既是天敌寄生蜂的补充食料,一些中性昆虫又是寄生蜂的替代寄主。所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天敌种群的稳定和增长,天敌的控害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又比如轮作,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合理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水旱轮作可以有效控制杂草。再比如说作物的合理间作和套作,可以改善作物冠层光照强度,提高光合作用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相互保护天敌、提高天敌多样性和种群数量,增强天敌对害虫的控制能力,从而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推进渔业转型促治水
主持人:我们一直说到渔业正能量的表现有哪些,下面再来介绍一下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推进渔业转型促治水主要应采取哪些措施。
刘莉:从我省目前的水产养殖而言,传统养殖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
温室甲鱼养殖污染。由于养殖废水污染指数高、对环境危害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养殖后期水质较养殖前期,COD增加近3倍,总磷增加近2倍,且水质浑浊恶臭,污染严重。
网箱养殖。相关研究发现,网箱养殖过程中投入饵料的20%~30%未能被鱼类利用直接进入水体,被消化的饲料中将有25%~30%以粪便形式被排放到水体当中,大量的氮磷进入水体后最终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容易发生藻类水华暴发。
山塘水库投饵施肥养鱼。根据对某两个县(区)12座施肥或投饵养鱼山塘水质调控结果来看,75%为Ⅴ类或劣Ⅴ类,25%为Ⅳ类,污染非常严重。
投喂冰鲜鱼养殖。冰鲜野杂鱼仍是加州鲈、黑鱼等名特优品种的主要饲料源,仅某一个市年消耗冰鲜鱼就达20万吨以上,造成周边水域严重污染。
推进渔业转型促治水应加大“以鱼治水”的力度,发挥渔业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作用,充分彰显渔业正能量;同时,应转变以资源消耗和环境为代价的传统渔业发展模式,减少渔业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确保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和渔民增收。
要合理规划。通过加快规划编制,引领产业转型发展,把水产养殖规划、生态渔业功能区、禁限养区划定,再通过规划形式确定下来,引领生态渔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功能布局。以规划编制为基础,调整优化水产养殖的空间布局,引导养殖业朝生态安全高效、资源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组织水产科研机构制订“海淡水池塘生态化改造建设规范”,通过这些指导和规范实现海淡水池塘生态化改造。
要以项目为抓手,开展渔业转型促治水行动。我省渔业系统2014年已把鱼塘生态化改造、江河湖库增殖放流、稻鱼共生轮作减排三大“百万亩工程”作为推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促治水的突破口和重要举措,下一步,应加大这些工程的推进力度,确保渔业治水成效。
要实施高污染传统养殖模式的整治工程。应针对甲鱼温室养殖、高密度网箱养殖等传统养殖模式,在严格水产养殖禁限养区划定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整治工作。
创新机制,加快农村水环境治理
主持人:有网友向张委员请教,目前我省在沼液综合利用方面有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吗?
张飞联:目前全省在沼液综合利用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浦江、鄞州、龙游等地。去年浦江率先打响了全省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攻坚战,随之也率先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县财政安排3000万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关停、整治、沼液配送等补助。同时,县领导也非常重视养殖户转产转业工作,实现被关停、整治养殖场“零上访”。具体做法是:
疏堵结合,实现畜禽养殖污染“零排放”。去年7月底前,全面关停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211家,拆除栏舍6万多平方米,调减生猪近3万头,家禽7万多羽。9月底前完成分类整治,实现改造提升。对保留下来的养殖场,严格实行“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技术,建造有顶棚的干粪堆积发酵池,建设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确保“零排放”。
创新机制,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全利用”。建立了服务组织,成立了浦江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服务中心,负责指导与协调沼液配送服务、乡镇之间余缺调剂、运行核算。建立车辆运行监控系统,每辆运送车上都安装了SD卡,县农能办在电脑后台进行监管,实时监控整个运输车辆的运行轨迹。完善运输及管网设施。由乡镇组织辖区内的农业“两区”及用肥量大的种植基地,建造沼液贮存池及沼液输入管网。建立了“种养对接、三方出资、责任明确”的沼液配送服务的长效管理机制,去年畜禽排泄物100%零排放、100%全利用。
主持人:化肥和农药是种植业中最大的两个污染源,在治理方面两者有何联系?
吕仲贤:农药和化肥的污染和治理是一对“孪生”兄弟,我们必须有机结合、统筹治理。应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的长效机制,实现平衡施肥,培育养分供应均衡、肥沃、健康的农田;形成充分发挥高产作物品种增产潜力的高效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氮肥的用量,在此基础上可以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减少农药使用。
主持人:畜牧业转型升级对促进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至关重要。请问张委员,您对我省构建新型畜牧产业体系,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有何建议?
张飞联:科学布局抓规划落地。进一步做好规划编制的督促和指导工作,在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总量。引导养殖“上山入园”,结合农业“两区”布局,配套发展适度规模的生态养殖场,实现区域生态循环。
开展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试点。要按照“一个品种做成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做成一条完整产业链”的思路,通过机制创新和产业融合,积极培育富有带动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龙头,支持规模养殖场、合作社抱团组成大型合作社,支持发展核心种业、核心饲料兽药企业、屠宰加工企业及畜禽定点屠宰加工、饲料生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等关联的新型畜牧合作主体,在推进全产链融合中实现转型升级。
要做大做强地方特色精品产业。充分发挥我省多山多林、饲草及农作物秸杆丰富的优势,加快发展地方品种猪、优质肉鸡和以牛、羊、兔等草食动物为主要内容的地方特色精品畜牧业。因地制宜实施“两头乌”猪、湖羊和蜜蜂等产业振兴计划,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畜牧业。
进一步强化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公共保障和基础支撑。建议省政府在“五水共治”经费安排上,考虑在规模场生态化治理、有机肥加工推广、新型畜牧主体培育、草食动物发展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同时,继续加强市、县基层动物卫生监管体系建设,解决基层监管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确保畜产品安全供给。
主持人:最后,我想请刘委员再谈谈对“科学治水”的建议。
刘莉:治水是长期、复杂而艰辛的过程,在“五水共治”当中我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要坚持科技治水。治水要遵循科学规律,应主动对接省内外甚至国际上的关键技术。要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水环境治理,增强治理的整体性、适配性、拓展性,充分发挥相关治理的综合效能。要加强源头性水污染治理,痛下决心控制源头性污染,控制污染物排放,才是保障周边水环境改善的根本出路。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