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谊报 三月的北京,春意渐浓,玉兰绽放。在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上,委员们的关切,汇集了百姓的期待;委员们的声音,融合了你我的心声。
一封来信激发的建议
采访全国政协委员吴鸿时,他先拿出了一封信。这是一封来自丽水龙泉山区乡镇林技人员的信,满满的5页纸后面还附上了80多人的签名和手印。
这封信缘于2016年12月的一次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长期从事林业工作的吴鸿在那次会议上呼吁健全基层林技推广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这些基层林技人员从媒体上看到报道之后,就给吴鸿写了这封满载着期盼的信。
早在两年前,吴鸿就曾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呼吁加强基层林技人员队伍建设,一些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今年赴京参加全国两会前,他又走进山区,进一步了解基层林技人员的所需所盼。设立林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教授)职称、建立基层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轮训制度、职称评聘要注重实际绩效……来自基层干部群众的嘱托,让他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这些建议和呼声,被他带进了全国两会这个协商议政的最高殿堂。
一辆单车引发的关注
近几个月来,共享单车在全国各大城市遍地开花。与过去多个城市推出的公共自行车相比,无桩的停放形式、即走即停的使用体验,成为共享单车流行的重要原因。然而,全国政协委员吴海燕留意到,使用共享单车的不文明现象屡有所见。
“成也便捷,乱也便捷。”如何让这一新生事物更好地融入公共管理,从而更加便民?在她看来,共享单车的经营和管理不单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应该放在整个城市可持续运营和发展的层面考量,这也是对一个城市管理能力的考验。吴海燕建议,交通、公安、城管等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制定共享单车的管理规章,让这辆绿色、低碳、健康的单车行稳致远。
一场诉讼带来的启示
上个月,绍兴中院受理并成功审结一起水污染责任纠纷公益诉讼案件,这是我省第一例成功审结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在全国首开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环节转入诉讼程序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先河。这场诉讼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黄廉熙的关注。
她欣喜地看到,自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行以来,诸如破坏林地、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方面的公益诉讼已开始出现。同时,她也注意到,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体系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如启动主体的局限性、公益组织承担费用过高等。在本次会议上,她呼吁进一步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一条条建议、一次次呼吁、一场场讨论,住浙全国政协委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献计出力,凝聚共识……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