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们和界别群众代表在民生论坛上踊跃建言。
据联谊报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驱动!”
“要让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有幸福感、自豪感、获得感!”
“着力探索‘产业+团队+项目+基地’的推广应用新模式,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
——在第36次“浙江政协·民生论坛”上,省政协委员和界别群众代表围绕“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主题踊跃建言,言简意赅的表达之中,透发出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浙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相关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对照现代农业发展新特点新需求和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期盼,现行农技推广与应用还有哪些差距和不足?如何进一步加快改革、精准施策?7月14日下午,省政协举行第36次“浙江政协·民生论坛”,省政协委员和界别群众代表济济一堂,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乔传秀主席、孙景淼副省长和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与委员们和界别群众代表热烈互动。
焦点一: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农技推广新体系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这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开篇的一句话。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参加民生论坛的委员们认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是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一块突出短板,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农技推广新体系是个关键。
“农业的春天已经来到!”省政协委员、浙大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王珂的话让人精神一振。他说,从传统农业、效益农业到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现代农业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呈现新的特点、新的需求,农业的技术服务体系要加快融合。
来自宁波水利局的张拓原委员说:“各方面的科学技术统筹起来支撑农业发展,可以让农业实现重大突破。”然而,现在政府部门条条块块多,他认为,按传统农业的职能分界已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这种传统分界迫切需要打破,科学整合部门力量,把多部门、多学科统筹起来。
对此,来自丽水的肖建中委员也有同感。他说,农技推广人员一般只关注种、养,但现代农业日益呈现多产业融合趋势,农业经营者对其他方面科技知识、相关政策更加有需求,要加快推进“1+X”的多元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农技推广应用要力求高效。“浙江较早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议在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时,推行双向选择,基层能够根据自身实际进行‘点单’,让真正适合本地所需的某一类专家到基层来。”来自平湖市农业经济局农经总站的金莉委员的建议,引发与会人员共鸣。部分界别群众代表也积极建言,希望科技特派员长期参与实践,使农业技术推广更接地气,实用性更强,让大家能分享新技术。现场听取意见的乔传秀主席和孙景淼副省长,对这些具体意见建议表示赞赏,并与大家一起交流。
陈晓明、程雅锦、潘秋梅等委员来参加论坛前作了大量调研,他们提出,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土专家等,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融合度较高,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给予他们更多的政策支持,激发活力,形成合力,打通科技推广和信息服务的“最后一步”。
施妙方、鲁成银、孙崇波、楼永志等委员建议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加大投资,通过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来推进农业科技推广,起到展示、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梳理我省农业产业链上的短板,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围绕主导产业来打造品牌;持续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充分发挥金融在农技推广中的独特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技推广应用领域。
焦点二:运用互联网建立农技推广应用平台
我省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云计算具有独特优势。如何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这也是这次民生论坛又一热门话题。委员们认为,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农技推广应用领域,大有可为。
“整合各种信息资源,特别是农口系统的信息资源,建立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的大数据应用平台。”来自省农科院数字农业研究所的吕晓男委员,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提出建议。
利用互联网构建的推广应用平台,可以承载多方面功能。王强、张正煜等委员和部分界别群众代表说,农业经营主体接受科技知识渠道非常有限,信息化平台可以集成政策发布、科普宣传、农业生产标准化、科研成果展示、实用技术培训、产学研结合等用途,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农技服务网络平台。
有的委员和界别群众代表还建议,利用APP、微信等移动新媒体,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焦点三: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现代化,人才是关键。
在民生论坛上第一个发言的张飞联委员,首先关注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她说,基层农技人员知识亟须更新,呼吁多途径筹措资金,支持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技术培训和科技活动。
她的呼声马上迎来回响。“别让农技工作成为老年人的就业机会!”“我们农技中心青黄不接,老龄化严重!”“愿意从事基层农技推广的人才日渐稀少。”……来自基层一线的委员和界别群众代表坦陈问题的原因:工作艰苦,待遇偏低;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知识陈旧,活力不足;管理行政化;晋升困难,提职无望等。
来自嵊州的赵洪委员长期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他说,有的推广中心50周岁以上人员超过三分之二,5年内退休人员达到二分之一,老龄化、农技人员青黄不接现象十分突出,但由于编制严格限制,没有招聘新人余地,而且农技中心的编制数只有减少没有增加。
来自温州市农业站研究院的林华委员说,当前农技单位技术职称岗位有限,基层不少农技人员虽然业务和条件早已达到职称晋升标准,但由于缺少岗位长期无法聘任,影响了干事的动力。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的“难”处引起省直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他们表示,要对这些情况调查后作认真研析,采取相应对策。
与会委员和界别群众代表建议,根据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特点和属性,对农技人员实施分类评审。考虑到农业的基础性与公益性,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中高级职称岗位比例,拓展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对长期在基层农业岗位,真正为农民服务的农技人员,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和项目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
针对武义众安畜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浙江田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程雅锦委员发言时提到的研究生、大学生在企业留不住的问题,委员们建议,以实用实际为用人导向,引进培养专业对口的中专生、大专生,同时充分发挥农村一线土专家的作用。
乔传秀主席和孙景淼副省长不时与委员互动,或点赞,或深入探讨。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社保厅厅长王文序,省农业厅厅长林健东、副厅长陈利江,省林业厅厅长林云举,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蒋珍贵,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陈远景等,现场听取意见,并积极回应委员和界别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