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言_政协要闻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协要闻 >>正文内容
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言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12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    时间: 版面: 字号:[][][]

编者按    9月10日,省政协召开十二届九次常委会议,围绕“推动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开展专题协商。11位省政协常委、委员作协商发言,本报摘要编发(按发言顺序)。


 

据联谊报   

省政协常委 黄勇:做好“一圈一区”大文章


65dac65246c646228347e77a303637a5.jpg


推动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浙江要特别重视做好“一圈一区”两篇大文章。

积极参与主动融入,联合构建上海大都市圈。要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规划。要顺势而为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要着力打造一批浙沪产业合作园区,可以两类平台为重点:一类是如嘉善、平湖等与上海交界地区的产业平台,要发挥其距离近的优势;一类是像钱塘新区、前湾新区这样的大平台,要发挥其空间大的优势。要加强杭州都市区、宁波都市区与上海大都市圈的合作互动,要加强对长三角国际航空物流枢纽的研究谋划,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物流需求。

加强洋山区域浙沪合作开发,打造“海上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洋山区域已成为打造世界级港口群,甚至是“自由贸易港”的重点区域,浙江应当高度重视,认真谋划,主动对接,有所作为,“参与”“共享”这两个关键词应当成为工作的指导原则,开启从港口到自贸区新片区乃至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浙沪深度合作。


省政协常委 华宣奎:推进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


293efa0dc30848fc9991961d4f2167b8.jpg


对照中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和区域内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着力推进水气废共保联治。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碧水行动,加强固废联防共治。

着力增加生态环境容量。实施重大环境项目和生态修复提升工程;加强城市生态空间规划,推进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以大花园为底色,加大湖州、杭州西、衢州、丽水和温州西南生态保护力度,推进嘉兴、舟山、宁波、台州、温州沿线生态带建设,筑牢长三角绿色美丽生态屏障。

着力加强河湖统筹、陆海联动。协同推进长江口及杭州湾、东海海域治理机制建设,争取国家部委尽快研究出台区域污染防治河湖、陆海统筹标准,相连河海治理标准,协同推进内河货船防污染改造,建立由国家相关部委牵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参与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

着力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协同监管水平。推进环境标准一体化,加快建设实时更新的环境信息平台,完善环境监管联动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省政协常委 鲍虎军:加快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f90b95ad16c34245a8c3492dd6074045.jpg


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既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重要途径。

推进平台共建。将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作为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基础,成立长三角国家自创区联盟,全力推进G60科创走廊(浙江段)建设。

推进技术共研。将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作为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重点,探索在我省设立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基金,争取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落户我省,联合实施民生领域的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和科技惠民工程。

推进机构共强。将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作为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关键。加快之江实验室建设,争取早日纳入国家实验室布局;支持西湖大学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快建设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引导创新型领军企业深化长三角合作。

推进资源共享。将强化科技资源共享作为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抓手,提升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共享水平,在仪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推进科技专家、文献情报和科学数据等资源共享,深化科技“创新券”合作。

推进生态共造。将打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作为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保障,优化科技政务服务,推进长三角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谋划建设中国(浙江)技术产权交易所,共同构建新兴产业发展生态。


省政协常委 陈越孟:加快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


b60ba6e52dd947c18a16bba781bb8092.jpg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金融支持不可或缺。

推动长三角区域金融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实现行业互认互通、信息共享一体化;加强信用联合惩戒领域合作。

积极探索金融跨区域体制创新。着重打造集小微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国际金融于一体的金融产业链和生态圈,积极向国家各金融管理部门争取更多金融改革创新政策。

做强区域金融合作平台的对接能力。着力打造新兴金融中心,加快推进德清长三角金融后台基地建设,依托南湖基金小镇等平台,主动吸收上海的溢出资源。

加快建立健全地方金融合作监管协调和保障体系机制。积极推动区域内地方金融监管一体化建设,着力消除金融在区域内流动的政策障碍。

加快构建长三角银行一体化经营管理机制,鼓励参与联动项目,做大产业链金融。

加快复制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成功经验,做大做强跨境跨区金融。

加大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度合作,服务民营经济直接融资。

推动长三角政府平台基建专项债、民营企业专项债券,服务政企长期融资。

加快各地产权交易所和金融资产交易所的区域合作,增强资产变现能力。

探索普惠金融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新模式,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省政协常委 罗建红:加快流域跨界水污染协同治理


2620788424654a7fb550c41687d0db53.jpg


流域跨界水污染协同治理问题,是当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也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共享区域绿色发展成果的重大问题。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流域跨界水污染协同防治规划。制定统一的水环境保护综合规划和重点跨界河流上下游联动、水岸联动改善水质专项治理方案,明确区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阶段性目标、水污染防治重点任务等。

强化标准协同,加强应急响应联动和信息共享。加快推进区域内排放标准和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融合统一,营造标准互认的生态环境;制定实施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工作方案,建设区域生态环境信息共享网络,为区域规划、决策、执法协调提供支撑。

完善联合执法,构建互督互学协同执法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先期处理制度、联合执法标准与要求、监督约束机制、奖惩制度等,提高跨界水污染执法能力,确保联合执法工作切实可行地落实下去。

推广试点经验,健全流域跨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朝着补偿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样、评价方法更加科学、责任界定更加明确、对流域保护和治理的支撑保障作用更加明显的方向,探索建立一套有效的长三角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和污染赔偿机制。

深化科研合作,构建水安全保障科技协同机制。开展长江入海口及上游重要分界断面水质监测和环境评价,共同推动科研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技术成果转化等科技合作,启动长三角跨界重要水体联动治理和预警处置协同研发与示范项目。


省政协常委 叶正波:助力区域信用一体化建设


8d8d29d66f944263bbe4996a096f9e04.jpg


发挥优势推进长三角区域信用一体化建设,对于我省牢牢掌握信用体系建设主动权、主导权,高质量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意义深远。

发挥制度创新的先行优势,助力完善一体化规范标准。完善统一信用立法,建立统一行业信用制度,制定统一信用标准。

发挥信息经济的先行优势,助力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统一信用大数据中心、统一信息归集机制、统一信息开放机制。

发挥行业信用监管的先行优势,助力推进一体化监管应用。建立统一行业信用监管评价机制,施行统一分类监管机制、统一联合惩戒机制、统一信用修复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助力培育一体化的服务市场。开展政策试点,探索信用数据监管新机制;开展创新示范,推动信用大数据在标准体系研究、管理方法探索、产业发展支撑等方面的应用突破;引进培育主体,建设区域信用服务产业基地。

强化要素保障,合力推进长三角信用一体化。强化区域合作机制,协调解决跨区域信用合作中的重大问题;强化资金保障,强化人才保障,强化宣传保障,不断扩大浙江信用建设影响力。


省政协常委 冯仁强:聚力推进长三角创新一体化


d2d67488a2f54df4b73d555a24aa74f8.jpg


要深刻领会“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坚定不移走创新引领发展之路,聚力推进长三角创新一体化,合力打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升级版。

聚焦制度供给,聚力推进创新环境一体化。将推进长三角创新一体化纳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级协调机制;推动区域法律统一,搭建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合作、知识产权联合保护长效机制。

聚焦协同创新,聚力推进创新产业一体化。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统筹产业规划布局,推进产业合作共建,完善成本分担和利益分享机制。

聚焦产学研合作,聚力推进创新平台一体化。积极推动区域创新试点,大力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浙江特色优势,积极打造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为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


省政协常委 陈清莉:提升区域环境高质量发展


4fa902a05df041c38c86b77515de94d3.jpg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环境监测合作不断深化,但监测一体化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短板。

修订现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适时出台环境监测专门法律法规。构建现代监测管理制度,规范监测技术,依法有序推进环境监测系统信息公开,规范社会化检测机构市场准入门槛设置,逐步推进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

完善长三角区域环境监测协作机制,探索建立实体化协作运作机构。进一步细化完善长三角区域环境监测协作内容,加强常态化协作机制建设,建立实体化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中心。

推进长三角区域环境监测数据的共享开发,抓紧建设长三角区域水质监测共享交换平台。加强水环境监测预警信息合作,加强数据的共享及开发利用,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分析,进一步深化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监测数据的共享合作。

提高长三角区域环境监测标准互认程度,逐步推动监测技术与质控要求的标准统一。加快建设区域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及清洁排放标准,实现环境监测方法和环境标准的相互转化和数据互认。


宁波市政协主席 杨戌标:共筑大交通 共建城市群


7bca406c8b2d4db6b359659541f0b155.jpg


宁波是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长三角五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加快构建宁波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综合立体走廊,对于推进长三角世界城市群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支持宁波打造成为长三角南翼综合交通枢纽。明确这一定位,不仅将巩固杭州、宁波两市作为上海西向、南向的门户地位,打通沿海交通大动脉任督二脉,而且将便捷联通粤港澳大湾区,有效带动沿海嘉兴、温州、台州等城市联动发展。

支持宁波舟山港建成国际一流现代化枢纽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支持宁波与舟山一道,深化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协作,协同参与推进长三角港口联盟建设。

支持推进沪甬重大线性工程规划建设。从上海浦东、金山,然后经过慈溪、云龙,再南下沿象山到台州、温州、南平,最后到深圳、广州、香港,着力将其打造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沿海大通道,不断增强长三角城市群的对外辐射力、全球竞争力。


省政协常委、杭州市政协副主席 叶鉴铭:系统谋划杭州都市圈轨道交通网


06faa652ad144674a6fd82841351096a.jpg


建设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实现互联互通,是都市圈区域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

积极构建都市圈“一小时”轨道交通出行圈。在70~100公里半径的区域形成由杭州、湖州、嘉兴、绍兴等城市组成的都市圈紧密层,通过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连接,形成“一小时”轨道交通出行圈,打造多中心、联系紧密的城市群。

加快构建都市区“一小时”轨道通勤圈。在以40~50公里为半径的大都市区,由围绕杭州市区的安吉、德清、桐乡、海宁、绍兴等县市组成,形成以城际铁路和市域快线为主体、地铁为补充的轨道交通网,构建杭州都市区“一小时”轨道通勤圈。

将杭州市区段普通铁路转化为城际铁路、市域快线。

研究普通铁路市区段相关区块的功能转化。将老铁路改造纳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举措,将铁路货运功能转移到大江东或大城西,对杭州城市中心区的南星桥货场、艮山门货场、火车北站货运功能,结合铁路路网布局进行调整优化。

加强都市圈城市间的联动互融。推进高速铁路网、城际铁路(市域快线)网、地铁(轻轨)网的有效衔接,建设功能完善、快速连接的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


嘉兴市政协副主席 孙建华:推进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


9718b45d010f41788b644c8ba8dfdcf9.jpg


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对标周边城市,嘉兴还面临诸多挑战。几点建议:

完善推进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政策机制。出台支持示范区发展的系统性政策意见,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示范区工作专题组议事机制,支持嘉兴、嘉善的资源保障能力。

在省“十四五”规划编制中对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给予更大关注和支持。完善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实现与上海、江苏更好的协同;支持嘉兴以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统筹资源,推进市域一体化;支持嘉兴设立“湾北新区”,并作为全省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平台。

帮助支持重大项目的审批和推进。目前,嘉兴围绕示范区建设和全市域联动,正在推进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引领性项目,希望省里给予审批和推进方面的支持。

大力支持和推进营商环境一体化。在政策上支持嘉兴对标先进,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努力实现企业在上海、苏州能办的事情,在嘉兴也能办得到。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