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围绕“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开展专题调研协商——把一城文脉 续春秋芳华_浙江日报专栏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浙江日报专栏>>正文内容
省政协围绕“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开展专题调研协商——把一城文脉 续春秋芳华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4日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万笑影   字号:[][][]

据浙江日报    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

走进浙江城乡,探一处、观一景,街头巷尾、古树老屋、山川河流会“说话”,讲述着独具特色的江南故事。

我省高度重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提出到2025年,基本构建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到2035年,全面建成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和不敢破坏、不能破坏、不想破坏的体制机制。

曾经的斑驳历史印迹,如今有哪些新的“打开方式”?在城乡建设中如何更好保护文化遗产、守住文化根脉、彰显浙江气质?围绕“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主题,省政协组织课题组深入杭州、绍兴、金华、台州等地走访调研,并召开民生协商论坛,一个个解题思路在多方探讨中逐渐形成。

更全——

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

今年夏天,大运河杭钢公园正式对外亮相,约10万平方米公共空间建成试运营。杭州百年工业历史、千年运河文化交融共生,呈现出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面貌。

“大运河沿线是杭州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汇集了杭钢等一批近现代工业企业。”省政协委员、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赵弘中介绍,杭州在推进大运河沿线区域开发与整治的同时,高度关注区域内代表城市记忆的工业遗存梳理和文化挖掘,提出了“一揽子”保护名录。

“这说明,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重古代、轻近现代’‘重单体、轻整体’‘重本体、轻环境’等情况,正在不断改善。”这是课题组成员的共识。

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已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历史文化保护理念不断提升、保护对象不断扩充。去年,我省出台《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按照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要求,系统完整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产,重点加强对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的普查。

“这就要求把原来条块分割、碎片化的历史文化遗产重新整合成一个整体。”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吕建楚表示,调研协商过程中,课题组围绕“完整性”提出了很多建议,如进一步完善省市县各层级以及住建、农业农村、水利、文旅、文物等各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完善调查建库、申报审核、规划编制、底限管控、有序建设、评估督导、绩效评估等流程化、规范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台州市政协委员、深圳清舍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付晓辉还从古城保护角度提出具体建议:“加强规划及顶层策划,打破当下的行政领域壁垒,从历史的文脉、水脉、山脉、人脉等的不同层面,追溯历史渊源,开展多片区多城市之间古城保护规划板块联动,形成纵横交错的省级文脉地图。”

除了规划、协同等方面的破题,课题组认为,还需把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新理念新要求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上并加以落实。赵弘中建议,尽快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相关地方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使经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产通过法律手段得到强有力的保护;省政协委员、丽水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华之芬建议,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保护法规体系,加快推进省级保护条例修订,编制相关标准规范,督促、指导各地结合实际研究出台保护管理和技术指导政策。

更活——

以用促保、活化利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用促保、活化利用是对历史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与传承。

这,也是课题组调研协商的重点。

去年秋天,杭州的“一抹红”火了,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外的红色围墙,引来不少人“打卡”。出圈的背后,是古典之美、传统之美在新时代不断发出的新芽。

“在浙江,类似的新兴网红景区还有不少。它们在修复重建和合理利用后被打造成城市历史文化展示、传承和交流的公共文化空间,使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省政协委员、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卢远征认为,在创造新的文化地标过程中,需关注运营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如狭窄街巷因公共服务、环卫等设施老旧等问题导致的人气不足问题。

他建议,除出台制定适应“窄巷子”特点的标准规范、技术导则外,还可通过加大传统街区周边城市服务配套力度等方式,激发街区活力。

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文化与科技、人文与经济,因“结合”而打开了新的空间,创造了新的可能。从调研情况看,我省各地持续探索,已形成一批较具代表性的“浙江经验”。

比如,为了让名人故居“潮”起来,绍兴不断创新文旅业态,从文化创意、数字化发展、生活化和时尚化利用等方面切入,使其气质更加多元,并通过创新各种个性活动,让单一展示的名人故居变得精彩有趣,为游客追寻名人足迹提供更好的体验。

其中,浙江走在前列的本领之一——数字化,成为调研协商中委员和专家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省政协智库专家、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相华认为,通过智慧化迭代,可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更加“平易近人”,“充分利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物联网、区块链等新科技,积极融入元宇宙场景,创新开发城乡建设中文化遗产展陈、互动和转化的方式,加快应用到旅游发展中,同时聚焦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文化遗产全景式、立体式、智慧化、活态化展示,使游客沉浸于智慧化手段所营造的文化场景中,增强游客与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性,让他们更好地读懂、理解、热爱文化遗产。”

加快保护与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也被省政协委员和专家们认为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他们建议,分级分类建立保护数据库和数字档案,推动数字化信息采集、画像分析、管控检测,形成全省历史文化遗存空间信息及管理“一张图”,同时加强数据多部门整合共享,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实施管控、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及时预警。

更深——

挖掘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故事

在本次调研协商中,课题组成员还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深入挖掘各类历史文化的文化价值、精神内涵,讲好城乡建设中的“中国故事”,使其内化为人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产生强大社会凝聚力,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应有之义。

例如,古村落的原始价值是居住和生活,经过历史的洗礼后,沉淀下宗族传衍、俚语方言、生产方式等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寄寓着丰富的情感和理想,与古建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省共有4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36个省级传统村落。

“要深挖每一个古村落深厚的历史、每一幢老屋记载的祖辈创业故事、每一块土地上历代家族的变迁史,并予以研究、传承与转化,构建有故事、有烟火气的文旅空间,守住乡土根脉,坚定文化自信,从而达到精神上与物质上的共同富裕。”金华市政协委员、兰溪市政协副主席陈兴兵建议。

湖州市政协委员、中规院长三角文旅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畅,把目光投向了讲故事的另一有效载体——乡村博物馆。

2021年,浙江作为全国3个试点省份之一,率先启动了乡村博物馆试点工作。一座座带着泥土气息的乡村博物馆,或传承红色文化,或回顾乡愁记忆,或介绍地方名人,或展示当地优势产业和资源,成为广袤乡间新的人文风景。

“但在建设运营中,还存在同质化较突出、运行水平较低、缺乏专业指导等短板。”刘畅建议,注重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珍稀藏品、资源,凝练并提取有辨识度的文化符号,建设有记忆点、承载乡愁、富含特色的展馆,同时积极运用农事参与、民俗表演、数字还原等更加多元丰富的方式,为参观者提供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体验,不断提升观赏性和吸引力。

“结合农作生产和景观艺术,创造性开发村落农耕大地景观”“通过设计研发地域性特色文创产品、扶持人才培育教育、打造整体规划品牌IP等输出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常态化邀请地方乡贤、退休教师等开展文化讲座,有序导入艺术家参展、采风,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加入志愿讲解队伍”……在民生协商论坛现场,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与政协委员、专家、界别群众代表通过一次次“头脑风暴”,碰撞出不少火花。

“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传承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调研组建议,倡导“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不断激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的参与度,让历史文化滋养城乡气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浸润人们的精神家园。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