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余村“想入非非”_市县(区)政协报道_人民政协报浙江记者站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民政协报浙江记者站>市县(区)政协报道>>正文内容
我在余村“想入非非”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17日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李宏 鲍蔓华   字号:[][][]

据人民政协报    离开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记者几天来一直忙着整理“绿色中国”的余村典范及其今昔对比,采写的报道陆续刊发,各方反应热烈。

绿色、和谐、文明是安吉县最大的财富。早在2004年,余村就成了安吉县首批民主法治村。多年来,在余村守法用法蔚然成风,有序有效的自治增强了余村发展的原动力。围绕“众人事情众人商量”,余村构建了“公开、参与、监督”三位一体的自治制度。采访中记者体会,浙江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半个多世纪来,不断传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这一宝贵经验,在余村充分得到了实践证明。

在余村,和谐文明成了村民共同的追求。用安吉县政协主席赵德清的话说:如今,安吉百姓遇到问题,只要到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都能“找个说法”。老百姓叫这个中心为“信访超市”。因为进了这扇门,能处理各类问题,就像超市一样货品齐全。

从安吉采访回来,记者又赶赴建德梅城调研。车行一路满眼绿色美景,心旷神怡……然而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个别路段的山上,依然看到大面积“啃山”现象,给局部环境带来了不可复绿的遗憾,个别地区依然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绿色发展理念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是在纠偏、纠错,也是为未来发展方向定下目标,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景。

随着“两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浙江广大干部群众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各地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实现了环境持续改善,城乡更加均衡发展。

作为新杭州人,记者想起了苏轼治理西湖的功绩。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历届杭州市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如今,杭州加快建设以绿色、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型城市,彰显杭州山水园林城市特色,打造国家生态市、国家低碳城市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使这座美丽的城市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展示在全世界面前。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