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政协:
解锁“浙籍”机器人的无限可能
据人民政协报 从蛇年春晚舞台上扭秧歌、转手绢的宇树机器人“福兮”,到成为“赛博”咖啡师的中国(浙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中心机器狗,再到在写字楼间运快递、送文件的云深处机器狗……“浙江籍”机器人名号响亮。
人形机器人不仅被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更是未来产业的先锋。早在2017年,浙江就凭借敏锐嗅觉,抢先布局机器人赛道,印发了《浙江省“机器人﹢”行动计划》。此后,又印发了《浙江省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成为全国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地”。
“作为未来产业的前沿领域,人形机器人正经历从概念验证到应用落地的技术拐点,发展势头强劲。”省政协委员朱艺涵了解到,作为制造业大省,浙江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布局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但目前产业发展还存在整机企业数量偏少等问题,建议加快推进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突破、核心零部件批量化生产和典型制造业场景应用,抢占人形机器人产业新赛道。
与朱艺涵一样,省政协委员何志伟也有自己的思考,在何志伟看来,具身智能作为一个优异“载体”,可集合算法等各项先进技术,应用在工业、医疗等领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何志伟建议在市场推广方面,可以推动具身智能在制造、养老陪护、家庭服务等场景的应用,还可以通过加强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研究、宣传和教育,打消用户顾虑,增强用户对新技术的接受度。
推动浙江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在模型、数据、应用等层面存在安全风险。李秀梅委员建议构建开放合作平台,鼓励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到大模型风险治理的研究中来。通过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引育,推动智能转型,凸显引导夯实大模型风险治理力量;深化教育合作,与高校及职业院校合作,鼓励市属高校在已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引入大模型相关内容。
开放、包容,一直是浙江最强的创新力所在。目前,杭州市和宁波市正依托专精特新企业集聚优势,提升执行控制部件、新型传感器等关键部件供给水平;温州市、绍兴市、丽水市则依托电机和轴承产业优势,发展人形机器人专用电机等零部件……通过“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浙江推动各地结合自身优势发展人形机器人相关产业。
最近,在杭州市西湖区,一批机器人检测、评定、试训、中试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之江机器人产业服务港的模样愈加清晰。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浙江产”的人形机器人正开辟无限可能,为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与价值。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