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3年12月04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张丹丹 字号:[
大][
中][
小]
本网讯 药品“零差率”,收费“调结构”,去年,绍兴8家市级公立医院启动以“一减二调一补”为主线的综合改革。绍兴市成为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实现所有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覆盖的地市。
一年来,改革成效如何?群众满意不满意?今年,绍兴市政协将“深化绍兴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三大重点课题之一,通过走访、调研、座谈,最终形成1个总报告和4个子报告。“要坚定信念、锐意改革、科学施政、统筹推进,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造福全市人民。”市政协主席陈长兴说。
完善医保制度,缓解看病难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看病难为何一直没有缓解?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医保制度不够完善、看病无序,导致大量医疗资源严重浪费。”日前,在绍兴市政协主席会议协商讨论“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课题时,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尤巧英作为医生代表率先发言。
课题组在走访部分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和基层卫生院时也发现:大医院里病人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县、市级医院住院难,往往一床难求,而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床位却大量空闲。以绍兴县为例,三家县级规模医院的床位使用率2012年均在100%以上,住院病人较2011年增长12%~20%;而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病人总数下降或全年无住院病人,床位使用率在25%以下。
课题组分析认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后,药品零差率同步实施,且基层医疗单位同步实行一般诊疗费制度。虽城乡居民医保对基层一般诊疗费报销有倾斜,但住院报销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差5个百分点,加上职工医保没有级差,分级诊疗推动力不够,难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的诊疗格局。为此,课题组建议,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建立社区首诊报销制度,通过报销比例的调控,推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使用。
平衡医疗资源,促进均等化
娄建芳家住镜湖新区灵芝镇卫生院附近,但是每逢家里有人身体不适,还是会选择到市人民医院就诊。“大医院有好医生,我们当然要去大医院喽!”
课题组发现,目前很多社区服务中心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县、市级医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和担心患者转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后续治疗能力跟不上,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后果,不愿将患者下转,从而使双向转诊变成了单向转诊,转上不转下。
如何改善这种现象?
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课题组建议卫生、人社部门制定和落实好优惠政策,鼓励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和民营医院医生到农村服务,让他们觉得在基层干也有盼头、也会成才;切实解决基层卫生人员的后顾之忧,为长期扎根基层人员提供人才公寓或住房补贴,在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方面给予优先等。同时,通过县、市级医疗资源下沉以及实施分级医疗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药物配备和基本医疗设备的配置等措施,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促进医疗资源区域均等化,引导患者合理分流。
改善管理机制,提高积极性
作为绍兴市唯一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一名专科医生,尤巧英有时一天要看100多个病人,为了多看点病人,门诊时经常连水都不敢多喝一口。即便如此,尤巧英还是无法让所有病人满意。“门诊均次费用医院对每个医生都有考核,超了就要扣钱,有时候只能无奈地给病人增加麻烦。”得不到病人的理解,是医生最为痛苦的事情。尤巧英建议:“医院的控费指标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去实现,而不是让医务人员来承担,以此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医患关系。”
在调研中,课题组还发现,由于绩效考核方法不合理,职工待遇差,造成优秀人员外流,医疗骨干的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致使能不看的病人尽量不看,能上转的病人尽量上转。
“当前,亟须破解公立医院体制性和机制性矛盾,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激活医院可持续发展动力。”为此,课题组建议,改善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治理体制,建立对公立医院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改善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开展以人事制度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坚持分配向业务骨干、临床一线人员及有突出贡献人才倾斜。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