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年07月01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王联城 缪依含 字号:[
大][
中][
小]
本网讯 苍南县伴海而生、因海而兴,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渔业资源。然而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问题,苍南县面临着可用渔业资源衰退的挑战。修复振兴“浙南鱼仓”,成为苍南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考验。
自开展“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以来,苍南县政协担任起督查“一打三整治”工作的任务。县政协主席张传君担任总督查长,定期开展督查指导,发挥政协优势,为苍南县建设“海洋经济强县”打出重拳。通过刚柔并济、疏堵结合的工作方式,构建人海和谐的新局面。据统计,苍南县原有“三无”渔船2018艘,占全省六分之一、温州一半以上,总数居全省各县市第一,截至6月1日,已提前全部完成取缔任务。
铁腕整治“三无”船只
随着最后21艘“三无”船舶被吊到岸边,在气割枪喷出的蓝色火舌里成为废铁,赤溪镇“三无”船舶取缔工作圆满完成。
“拆得好啊!”3月27日,张传君在赤溪督查“一打三整治”工作时,一船老大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些年来大型鱼类数量锐减,最令人气愤的就是‘三无’渔船不仅不按规定时间伏休,还经常过度捕捞。一到晚上就打开很亮的灯,几下子就把鱼子鱼孙全都捞光。”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苍南县上下高度重视,县政协认真做到“月月有督查,周周有汇总”,坚持开展多方联动,按照“网格化管理、捆绑式责任”要求,逐步形成了全县上下共同推进、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特别是今年春节以来,全县开展“百日冲刺”,实行“一船一干部”责任捆绑攻坚,将剩余“三无”渔船取缔任务落实到657名干部身上,明确每月取缔任务,确保在5月底完成涉渔“三无”船舶取缔任务。率先推行“三清两控一打”联合执法机制,率先开展联合执法、司法移送,有效破解渔业执法难题。同时,集中开展清港、清市、清违、控油、控冰、打非护渔六大专项执法行动,坚持从取缔无证造船点、取缔违规渔船供油点、检查供冰厂等源头和产业链上,持续压缩涉渔“三无”船舶的生存空间,进一步杜绝了无证渔船的返潮。
疏堵结合帮扶转型
渔业生产是沿海渔民的传统产业,靠海吃海的渔民上交“三无”船舶,未来又该如何生存?苍南县坚持铁腕整治与有情帮扶相结合,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对渔民进行补助,拓宽渔民再就业渠道,引导渔民转产到有证渔船务工,或是转行到休闲旅游业等行业,力求渔民上岸不致贫、不返海。
为此,县政协助力当地政府引进新项目,举办招聘会,多渠道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推进“三无”渔船渔民转产转业。去年引进的海洋牧场兴建项目,第一期就吸纳了当地转产转业“三无”渔船渔民30余人。在马站“一打三整治”的督查工作座谈会上,张传君要求“马站要积极探索‘海鲜小吃一条街’开发,力求实现渔民就地转产转业”。据了解,目前全县已有600多名渔民成功实现转产转业。
科技助力修复“渔仓”
在打击整治的同时,苍南县政协建言,要借助科技力量,大力推进海洋生态修复。
目前,苍南县与浙江海洋学院开展院地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书》,就海洋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成果转化和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培训等内容开展双方合作。同时,苍南县结合实际尝试开展人工增殖放流,维持生态平衡,努力实现渔民增收、渔区稳定、渔业可持续发展。
除了增殖放流,海洋环境的重建也提上日程。苍南县引资拟建海洋牧场48公顷,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人工生态修复;大力推进沿浦湾红树林海洋公园和龙奥滩涂生态恢复园建设,对沿岸进行污染治理;开发浅海养殖、观光、休闲旅游产业,着力探索环境保护、生态养护和绿色产业协调发展新模式。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