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年09月28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郑锐 通讯员 汪德伟 字号:[
大][
中][
小]
据联谊报 石梁溪、庙源溪是横穿衢州市柯城区的两条溪流,之前由于沿溪两岸养殖场众多,溪水常年黑臭。自去年柯城区实施“最美溪流”整治工程以来,区政协以长效机制建设为重点,开展视察监督10余次,形成4份调研报告和6份民主监督意见书,17条建议被采纳落实,助推“两溪”河道生态大幅提升,使整个流域变成了衢州人的后花园。
古色古香的廊桥、层层叠叠的堰坝,鹅卵石铺成的游步道穿梭在绿草之间……走在衢州柯城区万田乡顺家路边村,庙源溪旁一派秀美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美景固然喜人,更让人高兴的是,治水后村民的腰包更鼓了。村民鲁女士家原来是养猪的,“双溪”治理后,在区政府扶持政策及区政协的牵线搭桥下,开起了网店,卖起了进口婴幼儿用品,生意红红火火。“现在一星期卖的钱能顶得上以前养猪一个月赚的呢!”鲁女士乐呵呵地说。衢州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汪峰告诉记者,就一个顺家路边村就有近30户原来的养殖户转型成了电商,将当地的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在10多公里外的石梁溪流域,原来的猪棚换成了菜棚、菇棚,甚至画棚,清清溪流上一个个风格迥异的堰坝吸引着城里人源源不断地来参观,直接带动了流域两岸的休闲观光旅游。柯城区水利局干部赵芳杰告诉记者,石梁溪整治工程将把衢州主城区和桃园七里国家4A级景区用“最美溪流”连接起来,把整个流域真正变成衢州人的后花园。
据了解,“两溪”综合整治后,该流域3万多农民实现转产转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245元,累计增收超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区水平11.5%。
治水,治出了青山绿水,更治出了农民增收的新路子,治出了一条以良好生态为引领的产业链。这离不开区委区政府的坚强决心,铁腕措施,也离不开区政协的积极助推,一线作为。
去年,柯城区实施“最美溪流”整治工程伊始,区政协便提前谋划,在对“两溪”进行多次视察调研后,提出要从单一的水利改造转向生态化改造,建议在建设中尽量减少人为破坏,保持河道原生态,通过退堤形成生态缓坡断面,配置坡面植物等措施,使其在恢复蓄水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具备休闲、健身功能。同时,区政协还建议从单一治理转向全流域治理,结合上下游各自特点,分别打造“生态旅游”、“集镇休闲”、“产业服务”功能区,进行全线连片全方位综合整治。以庙源溪为例,区政协在深入调研后,根据流域特点,建议整治中结合上游人文底蕴深厚、佛教文化深厚的特点,将此打造成佛文化产业、养生养老等景区;针对中游溪滩众多,沿线水果丰富等特点,将此区域打造成具有健身、运动、采摘等休闲功能区;针对下游与城区接壤,产业集聚的特点,建议将此打造成漫步、文化展示等功能区。
水清了,就不能再被污染,不能再反弹。值得一提的是,区政协将建言献策的又一个重点放在了长效治水,转型升级上。调研座谈会、提案办理会、协商讨论会……一年多来,区政协通过各种履职方式,积极建议“双溪”治理要从单一治水转向生态富民。在“双溪”治理前期,就深入乡镇和农村,积极帮助推动“三换一改”(猪棚换菜棚、换厂棚、换菇棚,养猪改养生)工作。实际工作中,区政协不但牵线搭桥,帮转型农户出谋划策,还着力助推来料加工工厂化和标准化,助推成立了全省首个来料加工担保互助会,目前该会已为来料加工经纪人的互助融资提供贷款2000万元,辐射带动“两溪”流域1.27万人从事来料加工,年人均增收近万元。
一声声建言的采纳,一条条建议的落实,换来的是一处处美景,一张张笑脸。柯城区政协用炽热的履职热情,一线的履职作为,为长效治水,生态富民,做着实实在在的贡献。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