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年10月15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郑锐 通讯员 徐路楣 字号:[
大][
中][
小]
据联谊报 10月9日上午,衢州淘果园民宿的店主饶胜男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后,坐在果园里微信联系预订黄心猕猴桃的客人。“长假期间,我们淘果园的新装民宿全部住满,还都是早就预订的。吃饭的人也多,中饭和晚饭都快连着烧了,工人和服务员都没有歇过,这不,人刚一走,又来微信告知还要预订猕猴桃。”同样,在国庆期间,到江山耕读农场游玩的客人爆满,乐坏了也忙坏了耕读农场总经理刘永祥。在常山、在开化,前来体验农家生活,感受乡村文化的游人也是络绎不绝。
“全市大部分民宿爆满,农家乐床位入住率达60%以上。”衢州市旅游委负责人说,类似桃源七里、紫微星谷、九溪龙门、金溪桃韵等乡村旅游区内的农家乐,10月1日至7日的房间也早早预订一空,景区内餐饮、住宿、停车设施等基本饱和。据统计,今年“十一”长假,衢州市共接待游客319.0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8.54亿元,与去年同比分别增长13.95%和16.43%。可喜成绩的背后,其实离不开全市政协委员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力荐、力促、力推。
今年年初,衢州市各级政协围绕“把乡村休闲旅游作为衢州旅游业发展的主战场、农业农村升级转型的主方向、统筹农业农村和旅游工作的主抓手、‘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的主成果,积极调研、共谋良策、主动参与、共同推进。全市各级政协撰写相关调研文章76篇,召开大小专题调研会议20余次,提出相关意见建议达168条,组织学习、专题讲座和现场视察30余次。5月27日,衢州市政协六届22次常委会议专题协商讨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会上,市政协课题组提出,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和乡村休闲旅游有机融合;要牢固树立全域景区化理念,彰显衢州“生态绿色”金字招牌;要以民宿经济为抓手,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乡村游产品;要借力“互联网+”,打响衢州乡村休闲旅游品牌等意见建议76条。
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各级政协的力促下,全市吹响了乡村休闲发展号角,6个县(市、区)全部召开动员部署会,成立了市、县、乡三级联动的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各地实际制定了三年行动方案,排出2015年重点工作计划,将精品线路、特色小镇、3A景区、农家乐发展、项目招商等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部门、乡村。同时,将乡村休闲旅游工作纳入县级机关部门、乡镇(街道)年度综合考核,予以重点督查推进。各地还积极研究制订民宿经济、特色小镇、休闲农业等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扶持政策,整合资源,加大倾斜力度。如开化县出台了《关于扶持风情小镇建设及民宿(农家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分类给予补助扶持。衢州市还制定了《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认定办法》、《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村认定办法》、《农家乐综合体认定办法》等一系列行业标准。到目前为止,全市谋划34个特色小镇,龙游年年红小镇、开化根缘小镇已列入省第一批培育名单。常山县谋划了70多个乡村休闲旅游招商项目。江山市着力推进“智慧旅游”,已启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手机APP平台。
“衢州这些年通过‘五水共治’‘四边三化’和‘两路两侧’等系列专项整治后,变得更美了,我是一名旅游战线的工作者,看到衢州的旅游业在政协的力促下能如此发展壮大,我为此骄傲!”市政协委员邱雪萍说道。
衢州市政协主席俞流传指出,要发挥好衢州市山、水、空气、温差以及独特的地形地貌等特点优势,把南孔文化的雅性和乡土文化的野性融合起来,实现从“卖景观”向“留乡愁”转变;要注重“点、线、面”相结合,着力强化全市域统筹谋划,发挥龙头景区辐射带动作用,集中资源串点成片开发,形成一条条旅游热线,一个个片分步推进,最终打造全市域的“大景区”;要完善配套强服务,着力提升乡村休闲旅游环境;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大力引进有实力的投资商,着力激发全民创业热情,让乡村休闲旅游成为企业投资热点、百姓创业亮点。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