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年11月10日 来源:杭州市政协网 作者:李宏 鲍蔓华 字号:[
大][
中][
小]
据杭州市政协网 浙江是国家确定的粮食主销区。杭州粮食对外依存度居高难下,虽然正常年景安全无虞,也应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2015年10月29日,杭州市政协将“加强杭州市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作为主席会议协商议题,围绕如何进一步稳定杭州市粮食生产、扩大市外来粮渠道、加强粮食战略储备、完善粮食流通体系等议政建言。
“米袋子”之忧:粮食自给率持续下滑
记者从杭州市商务委了解到,2010年杭州全市粮食总产量为100.25万吨,粮食自给率27.91%;201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62.53万吨,粮食自给率仅16.68%。五年间平均每年下降的2.25个百分点,显示了杭州粮食自给率持续下滑的趋势。
与此同时,粮食消费总量逐年上升,粮食产需缺口由2010年的258.91万吨扩大到2014年的312.29万吨,产需缺口达到历史新高。而小麦、稻谷、玉米等种植面积的逐年减少,也使得杭州主要粮食消费品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尽管近年来,为遏制粮食生产连年下降的趋势,杭州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科技兴粮”、政策机制优化等方面做了不少文章。但从长远来看,杭州仍存在粮食自给率低、对外依存度高、供需缺口扩大等难题。
今年年初,杭州市政协就敏锐地关注到这个问题,市政协经农委走访市商务委(市粮食局),通报并协商研究将“加强我市粮食安全体系建设”列入当年调研计划。
在密集的部门、企业座谈会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市政协副主席何关新、朱祖德带领课题组远赴黑龙江省尚志市、密山市等粮食主产区,实地考察杭州市在外粮食储备基地建设情况,交流粮食生产经验,就如何建立合作共赢和产销区合作机制开展调研。10月9日,市政协主席叶明,副主席张鸿建、何关新、朱祖德、叶鉴铭、汪小玫和部分主席会议成员、委员,考察杭州粮油批发交易中心、粮食储备仓库和富义仓米业,了解粮食加工经营企业的有关情况。
据了解,杭州市委、市政府对粮食安全工作非常重视,居安思危、加强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工作从未停止,不仅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挖掘本地粮食产能。进一步开放市场,重视与粮食主产区的对接合作,培育经营大户,引进优质货源,在外建立收储基地。结合中心粮库建设,积极试点“智慧粮库”建设,着力推进粮库信息化建设和绿色储粮新技术的应用。更是建立市场监测预警机制,与粮食经营商和加工企业签订《杭州市区粮食应急供应协议》,建立社会应急周转粮制度。
目前,杭州市的粮食安全生产能力总体稳定,战略储备完备充分,加工流通环节顺畅,正常情况下的生活保障能力是有力的。“但正因为目前我市粮食储备充足。领导对粮食安全上的精力分配容易弱化,相关扶持政策难以加力。职能部门强调粮食安全似乎缺乏充足的理由,而消费者也缺乏家庭储粮、平时惜粮的意识。由于主城区人口规模不断增加、本地粮食产能产量下降、国家储备任务增加等因素叠加,需新建30万吨粮库,选址困难。民间资本进入粮食生产、储备、加工等环节还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曾长期分管农业工作的何关新在多次调研考察后对记者表达自己的隐忧。
“米袋子”之解:多措并举破解粮食安全问题
在与农办、市物价局、市国土局、市农业局、市商务委(市粮食局)、市林水局和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杭州富义仓米业有限公司等部门、企业的深层沟通交流后,课题组成员对如何破解粮食安全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从杭州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进一步研究出台鼓励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收购仓储、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和粮食经营品牌企业与主产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友好关系。
涉粮主体活力的激发将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按照“把粮食安全管死,把管理体制搞活”的设想,勇于改革,寻求突破,引入市场经营功能,释放粮食收储系统活力。注意借助社会力量,引入市场经营功能,如协会、合作社、企业、商会等,共同构建粮食安全体系。加大与民企合作力度,改变当前政府垄断带来的难监管、难调控等问题,让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完成粮食储备任务,减轻市里的土地、资金、管理压力。
引导消费者储粮惜粮。政府可研究发放限期购粮券、设计储粮容器、增加大包装市场投放比例、农村建立集中小型储粮设施等方法,弘扬“光盘光荣”社会新风尚。
在保护、灵活使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通过政策、科技、服务等多种手段,提高粮食产能,如建设“网上供销社”、推广物联网应用、开展旱改水种植。
深化与黑龙江、河南、江苏等粮食主产区的合作,从单纯的收储模式转变为建立粮食综合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把解决杭州的粮食安全与推动当地的就业、税收结合起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