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政协:让社会救助社会化_市县政协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县政协 >>正文内容
宁波政协:让社会救助社会化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23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徐建平 通讯员 杨明   字号:[][][]
据联谊报    当前,一些地方的社会救助社会化程度不高,实际上是政府救助体系。宁波市政协社福和社保界别委员认为,政府救助资源和手段不足与困难群众需求日益增加的矛盾日趋突出,建议社会救助社会化。
社会救助社会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多元化救助主体参与社会救助不足;社会救助采取的主要方式是现金或实物救助,能力救助、照料救助、心理救助、社会融入救助等服务性救助严重缺乏;社会化救助服务平台缺失,社会互助平台缺少,社会化救助项目开发不足;社会救助监管机制不健全。
市政协社福和社保界别委员建议,制定出台宁波市社会救助实施办法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若干配套政策,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救助。要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救助服务力度,以项目为导向,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把适合社会力量提供的社会救助服务逐步转移给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担,促进政府救助与社会力量救助有机结合、有效互补,实现社会救助主体的多元化;落实国家规定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应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时,在地方事权范围内,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制定奖励政策,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热情;加强地方立法,用法律规定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的社会救助责任。
同时,构建“政府+基金会(基金)+社工+志愿者”四位一体的社会救助模式。按此模式,对一个具体的救助对象而言,应根据其困难状况和个性化的需求,为其量体定做一套综合救助套餐。这个救助套餐除了政府或基金会提供必需的资金物质救助外,还应有所选择地由职业社工组织志愿者提供以下救助服务:提供能力提升服务,帮助救助对象学习谋生技能;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帮助救助对象定期打扫卫生等;提供社会融入服务,帮助救助对象调解各类矛盾;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消除消极情绪;提供资源链接服务,帮助救助对象链接生活、就学、就业、医疗等方面的社会资源,为救助对象提供服务。
搭建社会化救助对接平台,可以促进社会救助精准化。在市、县(市、区)两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中增加社会化救助服务功能,履行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指导推介、沟通协调和对接服务等职能;总结宁波基层兴办的“爱心超市”、“时间银行”、“企业职工互助基金”、“社区帮困基金”等社会互助平台建设的经验做法,在基层构筑起布点合理、管理科学、公信力强的社会互助平台,以方便群众捐款捐物。
他们还建议,建立社会救助监管制度,促进社会救助规范化。所有慈善类社会组织包括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基金会及公益创投组织等都必须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以接受社会和捐款人的监督;由具有合法资质且公信力强的第三方,对慈善类社会组织定期进行信用等级评估并予以公布,对慈善类社会组织实行行业星级评级制度,每年公布年度星级排行榜。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