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年11月26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郑锐 通讯员 徐路楣 字号:[
大][
中][
小]
据联谊报 宋朝时期,衢州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空前繁荣,仅文科进士就达250人,远高于苏州、杭州、绍兴等地,是两浙(今浙江及江苏南部地区)翘楚。就在这一时期,孔子第48代嫡长孙孔端友随赵构南渡,被赐家衢州,孔子嫡裔在衢繁衍生息、著书讲学,至今880多年,史称“东南阙里、南孔圣地”,是儒家文化在江南的传播中心。
如今,在衢州府山脚下的孔子文化公园内,绿树怀抱中,矗立着的一座高约9米、重约13吨的孔子青铜像,成为南孔文化的新地标,为衢州这座城市点亮了思想的光芒。铜像对面是全球仅有两家的孔氏家庙,它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的核心部分。
沿着青砖小瓦马头墙,穿过古色古香的北门街钟楼,便可寻着高贵峻拔的天王塔,来到人群熙攘的水亭街。规整的方石,精致的门楼,古朴的铜雕,儒学文化核心区,每一处都透着鲜明的儒学气息。站在水亭门上遥望衢江对岸的西区,沿江星星点点洒落着的文化产业带则是文化产业园延伸区。核心区是展示窗口,延伸区是连接纽带,它将开化的根宫佛国、常山的观赏石博览园、龙游的年年红家居文化园等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企业和特色园区牢牢串起,形成了文化产业园拓展区。
核心区、延伸区、拓展区,上中下游产业链紧密合作,各分区特色突出又以南孔文化紧密相连,展示着衢州市委、市政府发扬儒学文化、着眼文化兴市的大构架、大思路。
广开言路 高起点谋划
惟其艰难,方知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早在2012年,按衢州市委要求,市政协就牵头负责,协调组织市级相关部门,开展“建设‘南孔圣地文化区’,打造衢州城市文化旅游品牌”重点课题调研。调研组在市政协主席俞流传的带领下,广开言路倾听委员和群众心声,并召集衢州各界名流集思广益共同谋划文化产业发展。
委员们深入街巷实地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高起点谋划5000余字调研稿,提交衢州党委、政府做决策参考。调研组认为,从文化角度看,以南孔文化为核心构筑衢州城市文化旅游品牌是充分挖掘和弘扬儒学文化的客观需要;从城市形象角度看,是提升衢州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手段;从旅游角度看,发挥南孔文化独特性唯一性是衢州旅游品牌建设的必然要求。为此提出,要坚持以儒家文化为统领、坚持着眼整体统一、坚持旅游建设与城市及文化建设相融合、 坚持建设精品工程为原则,加快建设“南孔圣地文化区”,修缮完善孔氏家庙,建设“孔子文化主题公园”,改造提升城隍庙市场,谋划建设文化区配套建设等,将文化区打造成衢州的金名片。
群英荟萃 高水准定位
就在政协调研后一年,2013年,衢州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占地40万平方米的儒学文化核心区建设拉开序幕。2月初,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孔子儒学文化区建设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俞流传担任组长。“责任和落实不能停留在纸上”,这是俞流传再三强调的一句话。
各个界别、各个党派纷纷邀请国内各界名流为孔子儒学文化区支招出招,民革市委会发出了征集论语碑林名家书法集结号,浙江书协主席鲍贤伦当即泼墨写下“见贤思齐”;民盟市委会请来了雕塑大家吴卫山;文化艺术界的委员们邀来艺术界的大腕们为其拿出得意的作品;社科界、教育界的委员们为儒学文化区的建设出真招,献良策。
两年来,市政协委员共参与调研10余次,提交相关调研文章15篇,撰写相关提案14篇,帮助邀请专家学者一批又一批。终于,占地40万平方米,包含一山、一庙、一街、一馆、一雕像、一碑林、一市场等7项内容的儒学文化区规划形成雏形。
新建中国儒学馆,孔庙的改造提升,孔子文化公园和周边道路、景观、商业等配套设施,每一个项目都有众多委员身影闪现其中,他们着力为儒家文化的传承、拓展、创新忙碌着。创建儒学文化区“国字号”蓝本的雏形,就是市政协提交的具有科学详实资料的高水准调研报告。随着调研报告中各项建议的落实,衢州的儒学氛围日渐浓厚,群众受益良多,交口称赞。
凝心聚力 高质量推进
时光在回溯中尤显不凡。2014年3月19日,俞流传带队暗访检查孔子雕像和府山绿化提升工程进度,现场交办发现问题; 4月2日,他主持召开儒学文化区建设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儒学文化区建设进度提出要求,明确职责; 5月6日,他又带队检查暗访孔庙整体提升工程……在市政协的大力推动下,2015年初衢州儒学文化区建设基本完成。
人们走进新建的儒学文化区,一股新颖别致的儒风扑面而来,仿佛穿越回到了古代,门楼、牌匾、灯笼,处处都散发着儒学气息。循着马头墙、牛腿上的50多幅形态各异的孔子圣迹图,很容易让人读懂一个有泪有笑、有血有肉的先圣孔子。这些牌匾、手绘图、题字书法等也都是市政协组织发动文化界的委员们亲手完成的。随着儒学文化区的建成,衢州“儒城”之名开始被广为知晓和接受,市政协酝酿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市政协又建议要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主动对接国家项目试点,让儒学文化区跻身“国家队”。
今年初喜讯传来,衢州国家级儒学文化产业试验园区的发展思路再次被肯定:以儒学文化为主题,以孔氏南宗家庙等老城区的儒学文化资源为核心区,以西区为延伸区,以开化根宫佛国文化园、常山观赏石博览园、龙游年年红家居文化园为拓展区,构建包含文化旅游、工艺美术、休闲娱乐等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紧密合作的密切关系,实现各分区的联动发展,打造成为衢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区。
一座城市,她的人文特色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新兴的、后起的城市可以跨越经济增长阶段,但无法跨越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城市发展将以文化定输赢。如今,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区的各项推进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2016年,衢州将力争实现园区内文化产业总值占全市文化产业总值的35%。市政协也将再接再厉,将衢州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和儒学文化的产业优势融合催生化学反应,释放能量,使衢州不仅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也能更好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