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年04月14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张永立 字号:[
大][
中][
小]
据联谊报 海绵城市建设是绿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舟山市普陀区作为海岛缺水城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进行水的综合优化利用极为重要。区政协委员通过广泛调研,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
王黛岚委员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的转型。当前城市开发强度高、硬质铺装多,改变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70%以上的降雨形成径流,城区“大雨必涝、雨后即旱”,严重影响百姓生活和城市有序运行。她建议以城市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建设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要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要有效保护原有海绵体,对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朱水萍委员认为,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是关键。要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理念,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抓紧编制专项规划和设计,完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要将海绵城市建设指标纳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各个管控环节。她还建议畅通河网水系,增强外排能力和调蓄能力。进一步加快对城市河道的综合整治,消除断头河、拆坝拆涵建桥,打通关键节点,构筑水水相连的城市河网水系,适当开挖城市人工湖,增加城市水面面积、增强河网的调蓄能力,削减暴雨期间的洪峰流量。
“如果将大部分雨水留下而不是排走,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李国庆委员认为,雨水多留少排,恰是海绵城市的基本理念。他建议要源头分散控制。海绵城市建成后,排走的雨水和留下的雨水将实现倒挂。比如,以前一座城市70%的水都是进入管道排走的,海绵城市则要让70%的水留下。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优先采用源头分散式控制措施,在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等场地源头,通过大规模推行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等生态设施对雨水进行下渗、调蓄,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污染负荷输出、削减外排径流总量。要将传统城市建设中单一的快排模式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多目标全过程综合管理模式。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提出明确的控制目标和指标,对于建筑与小区,可以让城市屋顶绿起来,有条件的小区绿地应充分沉下去,让屋面雨水、路面雨水首先进入下沉式的绿地进行调蓄、下渗与净化等。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