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谊报 “推动大学生创业创新,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我市与周边城市比较,惠企政策落实情况不容乐观”、“互联网+金融对推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会起到良好的作用”……日前,在嘉兴市政协常委会议上,委员们围绕如何推进创业创新积极建言献策。
截至2015年底,嘉兴市拥有国家级高新区1家,省级高新园区4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4个,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230家。如何将嘉兴进一步打造成“双创”生态体系新高地?委员们通过前期调研,从多角度提出建议。
来自科学技术界别的委员们认为,制约嘉兴“双创”的主要瓶颈是城市能级不足,创业政策知晓度还不高,新型载体匮乏,配套服务缺失等,建议政府大力提高嘉兴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能级,推动创新资源集聚;优化众创空间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服务效能,改善创业环境。民革市委会建议对“双创”强化政策支持,开展政策评估,确保支持“双创”的政策落实。共青团市委和市青年联合会建议,政府要聚焦产业实施创业创新人才发展战略,把人才规划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产业人才支撑。
谈到人才问题,市工商业联和致公党市委会通过调查认为,内因是缺少经验、缺少技能、缺少项目,外因是一些扶持政策落实缓慢、服务体系深化不够、学校创业创新教育不完善,建议要统筹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给予奖励和补助,针对新产品、新技术等研发成果要优先推荐或提供给自主创业的大学生。
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则从市场准入的角度建言:“做好顶层设计,加强产业规划布局与政策引导;创新宣传模式,打造最便捷的宣传服务通道;强化干部履职能力培训,最大限度地提升准入服务能力。”
九三学社市委会就加强“双创”载体建设提出了“加大力度,积极构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多元化主体;创新机制,构建载体资源优化配置高效运行的合作机制”等建议。民进市委会建议要向周边城市学习,树立“无需要不打扰、有需要服务好”的服务理念。民盟市委会认为,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建议建立健全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平台。民建市委会以企业家再创业意愿为题进行调研,建议企业要提高创新能力,政府要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激励,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破解“准入”玻璃门。
委员们还建议,在“双创”中要重视、鼓励、支持、引导好传统产业,补齐科技创新短板。要促进经济发展,关键是要营造好全民创业的氛围,对本地企业和引进的外地企业,做到一视同仁。
市政协主席高玲慧说,要进一步深化创业创新理念,把“双创”作为落实民生改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握关键环节,进一步激发创业创新潜力。要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释放创业创新活力,为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