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谊报 希望教育资源更加精准地向贫困地区倾斜;改变低收入农户“坐、等、要”的守旧思想……在日前召开的温州市政协常委会议上,与会委员及各民主党派市委会成员听取温州市委农办有关精准扶贫的工作情况汇报后纷纷发言,对今后的精准扶贫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在全面完成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基础上,全市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8%,连续多年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市政协常委、城建委主任黄宗克建议,重视山区农民公共交通问题,提高农村公共交通覆盖率。对低收入农户的健康服务,要重点发挥基层卫生计生人员作用,做到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取消低收入农户大病保险个人付费的门槛。
山区的教育问题是热点。“一些孩子因为缺少必要的帮助关爱和教育引导而早早荒废学业,甚至误入歧途。”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会专职副主委何民建议,教育资源更精准地向贫困地区倾斜,同时加强对特殊贫困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特困儿童、患病儿童)的教育帮扶。
市政协常委、农工党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陈伟峰说,一些山区学校的硬件超过名校,但是教育水平与群众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希望通过改革,使教师流动起来。
市政协常委、民进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叶育登建议加强政策宣讲,强化摸底调查建档立卡制度,同时要强化问责机制,推进民主决策,公平执行扶贫政策,确保扶贫工作精准到位。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会主委黄少铭认为,大多扶贫项目地处偏远山区,信息不透明、监督制度不健全,导致近年来温州市扶贫专项资金被冒领挪用和侵占等腐败案件频发。他建议建立完善的扶贫工作反腐倡廉预防查处机制,避免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
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副主席戚列雄说,在引导温州民营企业家从事慈善公益事业时,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百会(企)扶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启动后,温州工商联印发了对口联系手册,但部分扶贫所在村的村干部不闻不问。究其原因,部分协会、商会要求扶贫资金到户、到人或结对助学,村干部主动性不够。他建议,通过营造氛围,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加对资助者的尊重,进一步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市政协常委、民革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陈慕林提出,要用身边的故事、典型案例影响带动周边低收入农户,提振劳动创造财富的信心和决心;扩大公益性技能培训、就业培训、创业培训的覆盖率,增强就业能力;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鼓励低收入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资源资产参股,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市政协常委、民建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陈建民建议实施异地搬迁工作和下山脱贫。对地处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道路交通困难的小型集聚区,实行移民搬迁扶贫,并对搬迁户提供培训、技术指导和就业信息,帮助他们融入新的环境。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会主委黄少铭建议,建立市农科院所与区县农业协调机制、科技顾问机制,加强全市农业实用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培养农业创业人才。
大家还提出,推进村级农民文化综合活动中心、文化广场、便民服务站、村民活动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戏剧舞台等建设,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确保贫困地区应急扶贫,在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等影响的偏远地区,完善紧急救助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健全低收入家庭就业援助服务中心,建立联络员制度,实现联网运行。
致公党市委会通过送温暖基金、送医送药下乡、帮扶参与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活动,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市政协常委、致公党市委会副主委钱晓薇表示,致公党将继续利用医疗优势,帮助困难地区群众提升健康水平。
市政协主席余梅生表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是政协不容推卸的重要使命。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在扶贫产业遴选、帮扶模式设计、手段方式创新、社会氛围营造等方面不断下功夫,取得了较好成效。市政协在年初把推进精准扶贫作为今年的重要履职内容,并开展了系列履职活动,要坚持公平、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夯实基础、久久为功,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