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谊报 “某县第一轮排摸低小散企业数量为1887家,第二轮排摸是2358家……”在日前召开的嘉兴市政协常委会议上,市政协常委、经科委主任俞燕锋的这番话,让与会的副市长盛全生及市发改委、经信委等9个部门负责人神情凝重。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数据?市政协经科委的调研给出了答案:各地在摸底过程中,对哪些是低小散企业,哪些企业是要退的,尺度把握不一致。调研报告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各地确定“退散进集”工作整治对象具体标准的指导,把握好全市面上的平衡。县级层面则根据当地产业实际,细化确定一定标准作为“退”“进”的依据,进一步明确整治对象。
去年以来,嘉兴市政府出台《推进低小散企业“退散进集”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经济转型,改变城乡综合面貌。市政协高度关注实体经济发展,近年来,围绕经济新常态下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等课题,通过各种形式专题协商,持续关注。
“退散”不易,因为有的地方担心给经济指标的增长带来压力,有的则怕影响百姓就业、收入增加,还有的镇级财政负担重、债务压力大。“退”的出路问题是许多企业纠结的主要原因。市政协委员、嘉兴学院商学院金融系主任佘明龙注意到,目前地方政府仍然把行政性关停腾退作为“退散进集”的主要着力点,而对于淘汰企业涉及的后续生产、职工安置等较少考虑,没有较好地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来推动,他认为应健全“退散进集”退出保障机制,完善产业发展标准,强化协调机制,优化利益补偿机制。
“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市政协常委、民革市委会副主委金颖英调研发现,目前尚无针对“退散进集”的专项规划,产业入园的标准不明确。她建议多向规划,引领“退散进集”工作上新台阶。规划向上,严格“进”的具体标准,各县(市、区)政府要细化入园标准,完善评价机制,严把项目准入、审批关;规划向下,助推镇(街道)经济发展,由各县(市、区)制定产业和城镇发展规划,确定工业企业空间布局,完善工业园区规划,开展标准厂房、“两创”中心和特色园区建设;规划向内,提升平台服务水平,鼓励有条件的镇(街道)及已有园区新建改建和提升,积极引导村级工业小区、家庭工业、创业企业抱团向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和“两创”中心集聚发展,注重产生规模效益;规划向外,探索产业转移,对于不适合继续留在本市发展的产能,探索抱团转移发展之路。
邱锦月等委员则将关注点投在“两创”中心建设上。他们认为,设立“两创”中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带动和促进乡镇的工业化进程,而不仅仅是为了把落后产业腾换进去,在建设中,对个体规模不足的,采取异地置换、兼并重组、股份制合作等形式抱团入园,形成规模优势,从而降低成本,解决企业因规模小、不符合条件难以入园等问题。鼓励小规模企业,特别是块状经济的中小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形式,形成新的主体,力求改造后符合园区产业发展导向。同时需要关注的是,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体处于减少趋势,而各地在当前腾退低小散企业中多为违法用地、违章建筑,没能真正腾出建设用地指标,制约了“两创”中心建设和企业“进集”工作。
对此,委员们建议进一步加大“退散进集”新增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的收购力度,所得资金作为“退散进集”工作经费。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提高土地空间规划调整的灵活性,增加“退散进集”工作的土地供给。
“做好‘退散进集’工作,需要处理好‘退’与‘进’的关系、市场驱动与政府推动的关系、工作推进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市政协主席高玲慧认为,“退”涉及到利益的再分配和调整,牵涉面大,需要主动做深做细相关工作。“进”既要依靠政府推动更要依靠市场驱动,才更有主动性、更可持续,也更有活力。要用战略和全局的眼光来看待眼前利益的得失,确保长远目标和长远利益真正实现。同时,把“退散进集”工作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特色小镇、“三改一拆”、美丽乡村建设等中心工作相结合,做到统筹兼顾、协同推进。
委员们的发言,让盛全生直呼“听得解渴,听得入味”,他表示,将积极吸纳专题协商意见,进一步把“退散进集”工作引向深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