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政协:合力打造智能经济新名片_市县政协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县政协 >>正文内容
宁波政协:合力打造智能经济新名片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27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陈红威 张雪莲   字号:[][][]

据联谊报    发展智能经济是宁波抢抓新科技革命机遇、唱好“双城记”的重要战略抉择,也是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率先走出创新驱动、智能引领转型路子的主动作为。

宁波市政协几经协商,想党政之所想,选定“加快建设智能经济发展先行示范区”作为年度常委会专题协商课题,组织精干力量,深入调研,科学论证。从4月份开始,组织40多名委员和专家学者,深入30家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掌握第一手资料。随后,又到杭州、广州、佛山、深圳、合肥、芜湖、宣城等城市“取经”,从智能制造发展、传统产业改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智能制造小镇打造和发展环境优化五个角度深入分析,提出对策,为加快智能经济发展提供精准助力。

智能制造:打通“卡口”抢占“风口”

宁波的智能制造业发展蹄疾步稳。但调研中,大家清醒地看到制造基础有待夯实,智能制造装备缺“核”少“芯”,标杆样板式龙头企业尚未产生。

“要推进强基工程,打通智能制造承载能力的‘卡口’。”课题组建议,瞄准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四基”短板,着力在新材料、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四基”工程化、产业化生产和应用上取得突破;通过培育一批行业细分领域的工匠型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宁波产品”向“宁波精品”转变,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形成一批能够代表“宁波智造”、引领国内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着力加强公共场所和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园区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大数据、云平台与工业宽带的对接。

课题组还建议,主攻替代进口,突破关键技术,打造创新中心培育领军企业,抢占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的“风口”;强化示范引领,从标准指数、示范企业、智造文化等方面入手,明确智能制造突破提升的方向;优化服务保障,打造“智能制造服务之都”,消除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痛点”。

传统行业:构建协同创新创业共同体

传统产业占宁波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70%,既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也是整体转型升级的主战场。课题组调研发现,发展智能经济,传统产业企业主体普遍存在不懂、不敢、不愿三种态度。同时,智能化改造的核心技术发展滞后、系统集成供给不足、人才和网络基础设施支撑有待加强等因素,延缓了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的步伐。

为此建议引导创新协同,构建最大限度发挥大中小微企业、产学研用各方优势的协同创新创业共同体,集中攻克一批以软硬件一体化为主要特征、带动性强的智能装备,自主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的系统集成、装备研制、软件开发与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等领域的智能装备骨干企业;开展试点示范,在化工、汽车、纺织家电、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中开展智能化改造示范应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工匠型企业;建设公共平台,特别是加快推动国家(宁波)智能装备检测中心、宁波中科院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院等各类高端产业技术创新公共平台的引进和共建。同时创新产金融合,强化人才支撑。

生产性服务业:建立“三个并重”发展思路

市政协经济一组课题组调研发现,制造企业对生产性服务外包模式接受度低;生产性服务业“重硬轻软”,重视工艺技术服务而轻视管理、市场、人才服务;缺乏本土的全国性生产性服务企业;服务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课题组建议,建立“企业内外并重、软硬服务并重、渠道人才并重”的发展思路。制造企业内生产性服务和第三方生产性服务企业并重发展,以应对现阶段制造业核心服务的外包困境;制造业亟需的市场设计优化培训等软性服务和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改造等硬性服务并重发展,以尽快实现准智能化阶段过渡并有效实施智能化改造;生产性服务资源对接渠道建设和制造业产业人才培育新模式建设并重发展,以建立专业服务机构服务人员与制造业企业的有效对接渠道,推进最关键要素制造业人才的培育示范。

智能制造小镇:提升特色产业集聚

宁波拥有众多由乡镇企业集聚发展而形成的块状经济,但智能小镇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课题组建议,优化产业布局,整合县、乡两级工业集聚区,推进“园中园”建设,提升特色产业集聚度;强化功能叠加,塑造产业文化特色、开发产业旅游资源、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加快“产城人文”融合;突出市场主体,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营机制的宜业环境,破除政策落实的“中梗阻”,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坚持节约集约,全力盘活低效用地,适度放宽用途管制,加强与城市总规编制对接,缓解土地瓶颈制约。

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规范保障完善评估机制

与智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相比,宁波同样亟须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发展环境。

课题组建议,战略定位上,要把智能制造作为现阶段引领产业创新升级、培育生态体系的主攻方向,通过地方立法加以规范保障,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和咨询专家委员会;政策环境上,要针对智能制造企业诉求,在技术、资金、人才、政府服务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完善科学的政策评估机制,强化标杆示范引导和平台服务引领;融资环境上,要建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发展融资租赁平台,创新金融产品,缓解智能制造企业的资金瓶颈;人才储备上,要加大一线技术人员和智能工匠的培训力度,制定与贡献挂钩的激励政策,优化留人机制,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