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谊报 8月8日至9日,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现场会在浦江县等地召开,会议对浦江县剿灭“空中蜘蛛网”中“去除废线、归并散线、檐下走线、合理入地、管线成景”的“二十字战法”给予肯定,认为该县做法可看、可学,值得推广。
这“二十字战法”,源自县政协提案建议。分管提案工作的县政协副主席郑文红深有感触地说:“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这一提案办得这么有成效,一方面反映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超强的执行力,另一方面反映出政府对提案工作的高度重视。这也给我们启示:政协提案要‘办得好’,首先要做到‘提得好’。”
随着浦江县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管线规模不断增大。地上有广电、移动、联通、电信、供电管线,地下有供水、供气、雨水、污水、弱电、强电等管线。由于管线单位条块分割、管理分散,造成了乱拉、乱接、乱敷等乱象,影响城镇面貌,与美丽乡村、美丽县城、小城镇建设格格不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县政协城建组委员石明胜在今年县政协全会期间提出《关于加强我县城镇管线“乱象”整治的建议》的提案。
提案列举了目前城镇管线存在的主要问题。敷设混乱,城镇部分路段强电、弱电各种线路违规架设、胡乱附挂、私拉乱接,形成了一张张密密麻麻的“空中蜘蛛网”,同时,地下管线由于建设之初人力、物力、技术的限制,又因各类管线权属单位不同,各管线建设各自为政,使得地下管线埋设布局混乱、资料底数不清。安全有隐患,由于缺乏统筹管理,各类管道、线缆被破坏的事件频频发生。2016年该县共计发生自来水管被破坏事故110起,造成水资源损失3.1万吨,架空线碰线事故也时有发生,导致通信、供电中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多家企业“各敷其线”导致路面不断开肠破肚,“马路拉链”现象频发,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提案建议,要编制好规划。对现有管网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完善城镇综合管线基本资料,做到底数清楚,为规划建设提供数据支撑。结合该县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编制好“线乱拉”专项治理规划、城区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等,并留足发展空间,明确目标任务,有序推进、逐年实施。建立管线地理信息动态管理系统,运用大数据理念和现代科技手段,对管网资料实时更新、工程质量实时监测、运维情况实时管理,使地下管网等“隐蔽工程”更具规范化智能化。
要统筹好建设,做到地上地下统筹、强电弱电统筹、给水排水统筹。对新建道路、小区各类管线一律要求入地敷设,做到不欠新账。对改建道路、主要节点、主要景观、历史古建筑、背街小巷等区块的管线按照“去除废线、规并散线、檐下走线、合理入地、管线成景”的原则,进行整治和美化。对城区重要地段的道路和管线密集区块,在条件成熟时统盘考虑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对进入综合管廊的各类管线进行共同维护、集中管理,提高地下管线的管理水平和地下空间利用效率,解决因市政管线直埋导致城市道路“拉链式”反复开挖等问题。
要加大保障力度。完善体制机制的保障,制定管线管理办法,理顺监管体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并在主管部门设立专门办公室与专职人员,统筹规划、建设、执法、公安等各部门力量,经常组织开展综合执法检查活动,依法从快从严处置管网建设中的违规行为。完善资金保障,按照“县财政补助一块、管线单位承担一块、社会资本引进一块”的资金拼盘方式,多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年度计划顺利完成。完善技术能力保障,组织开展各类学习培训,提升各施工单位、管线单位依法履行有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做好行业自律。完善监督体系的保障,健全社会监督网络,加大媒体对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倒逼管线单位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和后期维护。
县政协将其列为重点提案,由副主席负责督办,交由县政府主办。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由一名副县长领办,落实县小城镇整治办、县建设局、县行政执法局、县财政局、县水务局、县供电公司、县电信公司、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县华数公司会办。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提案建议全部予以采纳,将治理“线乱拉”现象的 “去除废线、归并散线、檐下走线、合理入地、管线成景”的“二十字原则”,转变为“二十字战法”。全县14个乡镇16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全部启动,截至8月中旬,有9个项目即将完成。城区的管线整治项目也正在分步实施之中。小城镇已经得到整治的地方整洁、美观、漂亮,得到了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的好评。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