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谊报 目前,温州境内外上市企业仅有2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0多家,远远落后于同为“铁三角”的杭州和宁波,企业“不敢上市、不愿上市、不会上市”已成为制约“温州模式”再创辉煌的关键难题。为加快形成与 “铁三角”相称的资本市场“温州板块”,市政协组织开展了系列履职活动。
为了号准温州民营企业上市的脉搏,市政协召开党组(扩大)会议研究企业走访调研方案,通过领导下访、委员视察、党派调研等各种形式,深入企业走访,倾听企业心声。
6月以来,市政协主席余梅生及各位副主席纷纷带队深入所联系企业,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一个多月里,市政协发动委员、专家和部门负责人100余人次,开展视察10余次,走访企业20余家。
走访中,企业家们纷纷道出了真实的想法:“不是不想上市,主要是门槛太高、要求太严、成本很大,而且上市后要受到这样那样的约束,顾虑很多。”对此,余梅生勉励拟上市企业:“要做到专而精、久而坚,让金融之水灌溉实体经济之田。”
为助力破解企业上市困局,市政协发挥渠道畅通、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组织政协委员和各界专家为企业上市献良策、出实招。
6月,市政协《政情民意中间站》栏目录制了《推进企业上市,提升经济发展》专题节目,组织委员、部门负责人以及上市企业、券商代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共话上市难题,共商发展良策。节目现场,与会人员围绕温州企业上市为何会落后、企业为何要上市、企业怎样上市等问题,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表见解。副市长殷志军、市金融办主任顾威就当前全市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进展以及相关政策、举措做了详细介绍,并与委员进行互动。
作为市政协委员资政建言的重要窗口,《委员观察》以《畅谈资本市场“温州板块”的崛起之路》为题,从一组数据、一个案例出发,深入分析当前温企上市的困境,阐明上市后企业蜕变的利处,刊登了多位委员专家的“金点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同时,委员们结合各自专业优势,广泛收集民意,积极撰写社情民意信息,为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意见参考。比如,民建市委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完善服务环境,帮扶温州企业上市的建议》,提出重视政策体系完整性、完善政策鼓励与激励机制、培育或引进高水平中介机构、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土地政策、引入税收适当豁免政策、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促进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等建议,为党政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如何帮扶企业上市?余梅生提出,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机构跟进、市场运作原则,突出重点帮扶、突出政策扶持、突出服务优化,有的放矢、精准施策。
薄士坤委员说:“企业家改变观念是关键,要把目标放得更长远,扛起责任与担当。服务于拟上市公司的中介机构应该本土化,提高与企业的粘合度,提供更接地气的服务。”
黄小明委员提出,关于推进企业上市的优惠政策正陆续出台,希望相关政策尽快落地。他建议政府成立上市企业基金,打造资金池,形成资金的循环使用。
江衍妙委员认为,相关部门要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方法,竭力为拟上市企业提供细致贴心的“保姆式”服务。建立一个拟上市企业动态管理数据库,进行关键指标的跟踪服务,并培育建设上市挂牌后备梯队。
委员们还建议,整合“全球温商”的上市公司资源,提高招商引资的力度,从而带动本土产业链区块发展,规划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温州产业特色区,集聚上市企业,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的流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