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谊报 茶产业是松阳的农业主导产业,十万人吃“茶叶饭”。怎样让茶叶成为百姓永远不倒的“摇钱树”,这是十多年来松阳县政协倾力履职的重头戏。
思路决定出路。经过第七、八届县政协十年的打磨,由县政协主办的“田园松阳论坛”已成为一张“金名片”。面对松阳茶产业长期以来扩充产能以获得市场份额的状况以及中西部地区茶产业发展迅速等外部环境压力,再加上茶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现实,九届县政协决定,今年“田园松阳论坛”的主题为“文化引领 品质发展 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为了论坛取得实质效果,县政协主席毛建南审定论坛方案,副主席周永龙主动联系并多次前往市农科院对接论坛工作,市政协副主席、市农科院院长金爱武挑起论坛组委会主任的重任,在其牵线搭桥下,论坛邀请到了省政协委员王青,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王磊、潘诚、曹长省,中茶所种植研究员肖强、韩文炎,丽水市政协委员程文亮等25位专业人士,6~9月,专家们组成的调研组为松阳茶产业转型升级作了大量功课,获取了丰富的调研材料。
一次查找真问题的深调研
七月流火,金爱武、毛建南等率20多名成员组成的调研组,走基层、访企业,析问题、找对策。两个多月里,先后走访了9个乡镇、30余个村、40余个茶叶基地,访谈茶农270余户、茶企40余家,召开不同类型座谈会8次。
县政协原主席、松阳茶叶研究会会长张增礼作为调研组的一员,多次动情说道:“这次调研很扎实、有内容,有了这样的深调研,才能找出真问题。”
“请大家直奔主题,我们要的是真情况和真问题。”每次不管是走下去还是请上来,金爱武必讲此开场白,足见其用心良苦。
众人拾柴火焰高,深入调研后,大家认为,影响松阳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茶叶种植、茶叶加工、销售市场和茶文化。
茶叶种植方面,龙井43、安吉白茶、乌牛早等品种占比过高,容易导致抗风险能力不强。茶叶加工户多而散、散而小,全县仍有3000多家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厂,不少厂房标准化程度低,设施简单,卫生状况差,安全隐患较大,一些加工企业受限于资金原因无法入驻茶叶加工园区。茶叶销售方面,浙南茶叶市场名声在外,辐射功能强大,但先天不足,功能单一,品位不高,亟待转型升级。松阳茶名气大、产量高,但是茶文化却是一块短板。
一次群贤毕至的把脉问诊
问题找出了,接下来就是剖析现状、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8月4日下午,调研组面对面开展头脑风暴。下午2点开始,直到华灯初上,还谈兴正浓。
王青建议,整合品牌,重点打造“松阳香茶”,让人们一提到香茶,就会想到松阳。
多次赴松阳指导茶农种植茶叶的肖强说:“松阳首先要升级茶树品种,围绕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对香茶品质品味的需求,多元化开发。其次,茶园要升级,以提高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为导向,制定有机肥支持政策,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第三是茶人的‘脑袋’要升级,要考虑产能与质量的均衡,不要一年四季采到底,让茶树有休养生息的时间。”
王磊认为,松阳要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将浙南茶叶市场打造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松阳茶城”。通过推进分品种分档次分区域交易,分离打包、仓储、运输功能,完善市场服务,改造升级浙南茶叶市场。同时,着力打造集贸易销售、文化服务、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茶产业集群。
金爱武一直以来十分关心松阳生态农业的发展,促成了市农科院实验基地“浙江省茶树种质资源圃”建在松阳。他分析:“如果松阳能将千家万户种茶、制茶整合为十几家超亿元的茶企,不论是在茶品还是茶质上,松阳香茶都会占领国内外市场更大份额。”
一场醍醐灌顶的报告会
松阳茶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但茶产业的华丽转身需要经历一个“阵痛期”。8月25日,县政协着力推进的“茶产业转型升级典型案例报告会”如期召开。来自全县200余名茶产业相关行业的代表齐聚一堂,共谋良策。
报告会上午8:45开始,新兴镇镇干部郑得林和李关俊不到8点就赶到了会场。他们希望专家们的经验能够为松阳更多的茶农、茶企打开思路。
典型案例报告精彩纷呈,6位报告人,有来自浙、闽两省高层次的专家、企业家,有本土的茶界精英,也有省、市、县政协委员。
从十几年前仅有一台制茶机器的小作坊,到现在拥有多条先进的抹茶生产线,从过去“提篮小卖”到如今成为娃哈哈等知名大企业的抹茶供应商,县政协委员、松阳神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叶伟明以亲身经历为大家讲述了茶产业链提升的实践与经验。与茶相交20多年的县政协委员、松阳雪峰云尖董事长孟文化介绍了他既种茶叶又养猪,并利用猪粪、沼液套种山核桃的立体式循环种养模式。6位茶企人,以6个不同的主题,介绍了各自成功的经验,让与会人员听了连呼过瘾。
毛建南说:“松阳茶产业的发展之路,就是松阳人敢为人先的奋斗拼搏之路。如今,我们的茶产业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退是没有出路的。政协将尽全力助推松阳茶产业转型升级,让松阳茶成为百姓永不倒的‘摇钱树’!”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