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谊报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近年来,关乎社区居民生活品质的社区治理工作在金华稳步推进,但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直接影响了社区应有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今年初,金华市政协从满足服务居民的需求入手,开展“促进城市社区治理工作”课题调研,凝心聚力为全市50多万户社区居民谋福祉。
要强化服务居民
2000年以来,金华市通过“和谐社区” “精品社区”等创建载体,社区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金华市已初步建立了一套社区治理工作机制,稳步充实了社区治理工作基础,逐步提高了社区服务供给能力,有序推进了社区民主自治,合力营造了社区治理多元参与氛围。
调研发现,金华的社区治理工作,与我省先进地区比较,仍有较大差距。
要素保障偏弱,今年金华市区社区工作经费为每百户1.10万元,仅为宁波市标准的35%;社工待遇偏低,社区共建共治合力偏小,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共建共享的大格局没有真正形成;社区社会组织偏少, 亟须培育发展更多更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来提供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社区工作职能行政化偏重,让社区充当了“影子政府”的角色,大量精力承担了上级政府的工作任务,没有充分时间去服务辖区居民。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社区成员归属感偏低,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对自己属于哪个社区都不知道,“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氛围远未形成。
要从“单一”向“多元”转型
为了集思广益,形成更加符合金华实际的对策建议,调研组深入全市各县(市、区)27个社区,进行实地走访,先后召开了9次座谈会。
调研组认为,社区治理的良好局面,应该是“党政善治、居民自治、社会共治和厉行法治”的有机结合。推动社区治理转型,要改变以往“政府单一为主”向“社会多元参与”转型,创新机制,激发社会动力,形成以社区党建全覆盖为龙头,以社会机制推动,政府、社会、市场良性互动的社区治理模式。
为此,调研组从“因地制宜,探索建立社区治理的新机制” “以民为本,回归社区治理的服务本色”两方面,提出了多条对策建议。在创建新机制方面,要理顺治理主体,创建社会治理多元机制;厘清界定职责,致力社区工作去行政化;扩大基层民主,创建居民自治常态机制,充分激活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健全网格管理,创建治理信息共享机制,打通各部门的“信息壁垒”,建立三维数字服务管理平台,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根据群众的需求,调研组建议重点探索创建5大服务平台。一是完善公共服务,让社区服务更便捷,实现“群众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就可以把事办成”;二是丰富便民利民服务,让社区服务更多元,力求便民服务基本实现“人在社区走,事在社区办” ;三是培育社会组织服务,让社区服务更专业;四是拓展志愿者服务,让社区服务更常态;五是融合信息生活服务,让社区服务更智能。
要做好要素保障
好的对策建议如何落实,要素保障是关键。调研组提出,政府要着眼长远,舍得财力投入,在社区治理这项民心工程上久久为功,确保人、财、物这三项最基本的要素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调研组建议,以社会平均工资的1.2至1.5倍为标准,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同时,推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选拔优秀社工干部进入街道领导班子。加强社区资源的整合利用,特别是社区工作服务用房,不得用于经营、出租、转让、抵押或挪用。对现有社区工作服务用房进行有效整合,提倡“一室多用”,推行“大厅式”办公、“窗口式”服务。在建立社区治理的多元投入机制方面,加大对社区治理、社区管理的财政经费投入。研究制定资金使用、项目管理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在社区工作经费的保障上,既要按户籍人口数核拨费用,也要根据不同社区的实际,合理核定外来人口因素的社区工作服务经费,大力推进社区服务工作。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