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政协:聚焦文化新业态发展_市县政协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县政协 >>正文内容
温州政协:聚焦文化新业态发展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16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叶艳琼   字号:[][][]

据联谊报    在温州打造国际时尚智城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如何助力绘就这一蓝图?温州市政协日前召开协商会,围绕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推动融合发展、完善扶持政策、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聚焦文化新业态发展。

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内容、科技和资本的产物,关键是内容。按照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大会精神和《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2015~2020年)》及三年行动计划,温州市将瞄准处于产业价值链高端的文化内容、创意成果和知识产权,同步抓好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升级。

IP是当前文化产业中的热门概念,温州可尝试打造一个IP展示交易的跨区域平台,既有利于形成本地IP创作的良好氛围,又有利于吸引周边甚至更广大区域的潜在大IP向温州集聚,助力温州新兴文化业态培育。”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公共频道新闻资讯部主任翁逻沿委员的话,让大家眼前一亮。2014年温州市举行首届微电影节,20159月首届亚洲国际(温州)青年微电影展在温州举行,温州微电影发展迎来春天,市委党校教授、温州区域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朱康对委员建议大力发展微电影产业,在上卫视播出、税收、人才引进、设备采购、银行贴息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培育有实力的创作团队。

温州拥有 “南戏故里” “百工之乡”等众多文化金字招牌。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36个,省级非遗项目143个,文化资源丰富。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温州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施小琴委员提出,我国最早成熟的、讲述一个长篇完整故事内容的戏剧样式——南戏,诞生于北宋末年的温州,要开展戏曲进校园、出国门,依托网络销售、微信微博,推广戏曲文创衍生品,吸引年轻观众以及海外人士对温州戏剧的关注,提高对南戏的认知度。温州正与总部设在上海的国际剧协加强联系,积极打造“中国古代戏剧基地”,她希望能以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的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唯一幸存者的姿态,加强温州地域文化的国际化,讲述温州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

“民间拥有种类繁多的民俗工艺,政府要制定政策,推进温州民俗工艺的传承,提高民俗工艺传承人的经济收入,吸引青年人投身到民俗工艺产业中来,形成民俗工艺长盛不衰的局面。” 市社科联副主席、党组成员卢达委员建议。

委员们呼吁,要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如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金融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网络科技融合、文化与民生融合等,这些融合将会给文化产业注入新的生命力。

“通过文化与各类业态融合,形成信息媒体、职能终端、应用服务、体验休闲、影视动漫等产业集群,实现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发展的文化产业业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柳升高委员说。

“许多传统工艺产品生产商并不具备现代文化产业的运作能力,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融合机构制定发展方向,从原来数量型、粗放型转为质量效益型。”温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市佳洋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成毕委员提议,建立融合指导机构,可以园区为建设单位,为新兴的文化业态提升进行评估、定位、策略制定。

新时代提出新命题、新发展孕育新产业,新兴文化业态既是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温州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际时尚智城的动力。市政协主席余梅生提出,打造新兴文化业态要做好创意创新的文章,突出文化创新的原创性和差异性。要做好科技融入的文章,以新思路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要做好产业培育的文章,推动新兴文化产业加速成长。要做好人才保障的文章,坚持环境优先理念,用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要做好健康发展的文章,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传播先进文化,用真善美的力量提升价值、打造品牌。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