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谊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今年初,绍兴市上虞区政协把“彰显乡村特色 发展美丽经济”确定为协商议政的重点课题,成立4个课题组,深入基层走访调研,着眼全域、聚焦微观,从不同侧面解析上虞乡村美丽经济的现实处境和成长空间,为发展美丽经济、助推乡村振兴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塑造乡村的“形”
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基本特征,也是乡村的魅力所在。这些年乡村发生巨变,但也出现了一些建设性破坏,存在着乡村景观城市化、开发过度商业化和建筑风格西洋化等倾向。
区政协主席会议专题协商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前,与会人员专程赴新昌、嵊州两地学习考察。对照先进经验,联系自身实际,大家认为,彰显乡村特色,就是要塑造乡村的“形”,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使农村更像农村,保持富有传统意境的田园乡村景观格局,延续乡村和自然有机融合的空间关系,努力呈现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貌、原味的历史质感。
“乡村之美,美在特色、贵在特色、难在特色。只有特色鲜明,和而不同,才有比较优势,才能引人入胜。”与会人员认为,乡村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源于产业不振、经济不兴,必须把特色产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自觉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塑造与城市不同的特色生态景观。
“没有产业、失去农民的乡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乡村,发展美丽经济要为农业搭平台、为农民搞服务,不仅仅为了打造景点,更不能掠夺农业、剥夺农民。”委员们建议,要始终坚持富民共享理念,抓住大花园大景区建设的有利契机,通过精品线路建设带动精品村、示范村建设,推动乡村成线成片成景,把庭院建成精致小品,把村庄建成特色景点,把沿线建成风景长廊,真正把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补上乡村的“缺”
沿街商铺的遮阳棚不见了,门庭变敞亮了;沿线的石材企业关停了,环境卫生得到了进一步保障。岭南乡是上虞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试点乡镇,在第一批验收中名列前茅。区政协相关课题组在实地调研中看到,通过大刀阔斧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诗意山居、锦绣岭南”已经呼之欲出。
小城镇属于城市之末、农村之首,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直接辐射和带动农村发展进步。上虞区小城镇发展经历了农村工业化、工业园区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村人口城镇化。通过实地踏看和座谈协商,课题组发现小城镇发展中的短板较为明显,主要有产业先天性发育不足、工业化动能减弱、环境服务功能滞后、传统文化流失、环境综合整治定位不清等。
如何以小城镇环境整治为切入点,补上城乡建设中的短板,将环境功能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推进美丽经济发展?课题组建议,根据不同乡镇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取向,尽快重新修订完善环境整治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和引进新项目、新业态,实现“腾笼”与“换鸟”的协调推进;推进乡镇撤并,深入实施扩权强镇工作;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交易平台,唤醒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探索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改革,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力。
留住乡村的“魂”
孝德文化、青瓷文化、春晖文化、东山文化、梁祝文化等璀璨而独特的人文历史瑰宝,使上虞彰显出独具魅力的风土人情。区政协相关课题组和区旅游局、农办、农林局、财政局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全区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佳休闲小城、长三角100个最佳旅游休闲名城、最美中国·乡村旅游目的地城市……课题组在为上虞乡村旅游所取得的成效点赞的同时,发现目前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发掘重视不够,落入了“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的套路。
“文化,是乡村的‘魂’,乡村又是文化传承最大的载体,必须充分挖掘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重构承载乡愁记忆、充满文化内涵的精神家园。”课题组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体现乡村风貌、留住原味乡愁,既要防止简单模仿、照搬照套,更要避免千篇一律、千村一面。要传承发展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手工技艺,让行者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忆得起乡愁、感受得到乡土文化的精髓。
区委书记陶关锋在区政协常委会议上,充分肯定区政协一年来的调研成果,认为提出的意见建议很有针对性,对区委、区政府谋划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思路很有价值,希望政协把全力推动乡村振兴作为参政履职的重要着力点,在当好参谋、助推工作、凝聚力量上下功夫。
区政协主席顾世明表示,乡村不仅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和农民聚居地,还兼具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保护乡愁乡土的文化功能、发展特色产业的经济功能、稳定城乡关系的社会功能,以及满足诗意栖居的生活功能等多重功能和价值,区政协将充分发挥优势,广泛凝聚力量,继续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振兴从蓝图走向现实。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