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谊报 随着杭州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过渡,从“跨江发展”向“拥江发展”转变,位于钱塘江出海喇叭口南岸的萧山势必成为“拥江发展”的主战场。沿江城市设计是“凸显杭州国际化城市特色风貌”最直接的载体,需要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重点研究。
景观保护开发现状
根据2006年杭州市规划局编制《钱塘江两岸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钱塘江南岸萧山段包括三江口沿岸(含湘湖旅游度假区)—钱江世纪城—钱江观潮城。近年来,萧山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沿江景观改造提升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沿江景观规划体系较为完善。二是世纪城城市新核心形象初具雏形。目前,钱江世纪城沿江3.2公里,拥有35万平方米的超大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的综合体,2000多个地下车位,涵盖各种休闲商业业态的沿江景观带已投入使用,与对岸钱江新城遥相呼应,成为钱塘江南岸的新地标之一。三是沿江城市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近十年,萧山区严格保护钱塘江自然山水景观和江海湿地景观,逐步优化沿岸城市景观,提升沿岸环境的品质;从源头上治理钱塘江水污染,改善钱塘江水环境。四是沿江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强化。从1988年至今,萧山持续不断开展北海塘保护工作。1999年萧山市发文对北海塘实施保护后,在萧山历届政府的努力下,2010年升格为市级文保单位,2017年1月又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格不断升级。
存在的主要问题
沿江景观建设水平亟须提升。从整体看,钱塘江南岸萧山段景观建设同北岸以及滨江段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沿江景观缺乏层次感和通透性,沿江几乎都是房地产开发,一眼望去都是高楼大厦,缺少起伏变化的天际轮廓线,江南江北缺少呼应和衬托。
沿江景观建设要素制约明显。除钱江世纪城段景观建设层次较高,其他地段沿江景观与打造国际化城市特色风貌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而且,沿江大量土地为农保地、江堤用地,用地指标十分紧张,土地瓶颈制约严重。
沿江全流域治理尚未形成。沿江工业企业“退二进三”以及节能减排和截污纳管等工作进展缓慢,上游污染下游遭殃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企业污水偷排入河、入江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危害钱塘江流域生态保护和水源质量。
历史古迹保护开发有待加强。萧山城市向北发展,多条南北交通干道贯穿北海塘,致使整条北海塘支离破碎,一些珍贵文物因此遭受灭顶之灾。许多镇塘石兽和文字碑被填埋、毁坏或被村民撬走,挪作他用。而且,与西湖、大运河相比,社会各界对北海塘的认识不足、关注不高,相关研究也不够透彻。
对策建议
紧扣中心,高起点做好规划设计。以“凸显杭州国际化城市特色风貌”为导向,认真梳理现有各项沿江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使沿江建筑做到高低错落有致、遥相呼应,形成富有国际韵味的城市天际线。同时,注重沿江景观规划与相邻地块规划的契合度,合理确定沿江各段景观规划和城市功能配套布局,打造与萧山特有的山水资源和吴越文化相结合的城市品牌。
集中力量,加快城市新中心设计。钱江世纪城是杭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新中心,又是承办2022年亚运会的主场地。建议以“凸显国际化城市特色风貌”为导向,按规划单元加快世纪城控规修编及审批,重点完善亚运村区域多规调整,推进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全面加强城市天际线、建筑风格、色彩色调的精细设计,提升单体建筑设计水平,打造一批展现国际城市形象的新地标。
加强结合,做好沿江景观建设开发设计。以亚运会为契机,高标准建设沿江标准塘,建成后的大堤结合防洪交通、文化休闲、生态绿化等功能,融江、河、堤、景于一体。特别是要充分利用钱塘江秀丽水景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本,在堤岸附近多进行“自然、野趣、休闲”的景观设计,与都市机械节奏形成对比补充,沿江建设步行道与自行车道,并沿途设计亭廊休息点。
绿色低碳,做好智慧沿江景观设计。鼓励低碳出行,增加地铁站点的布线布点,加强公交车、公共自行车站点和汽车充电桩建设,着力打造低碳城市。完善开放式移动无线网络覆盖率,争取沿江全线实现免费WiFi和商贸支付电子化(微信、支付宝)全覆盖,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引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发展理念,打造生态循环的“海绵城市”系统,加快推进河道水系提升工程。
重视保护,做好钱塘江历史文化传承设计。及时编制《北海塘保护规划》《海塘遗产管理办法》等文件,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全线实施“塘长”制,专门负责海塘的日常看护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进一步挖掘钱塘江历史文化,充分体现“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进一步研究保护钱塘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对“钱江潮” “钱江板盐”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
强化联动,健全全流域管控设计。做到钱塘江上下游“一盘棋”,由市政府牵头统筹编制钱塘江全流域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沿江产业的梯度转移,加速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对钱塘江中上游地区生态补偿力度,弥补中上游地区为环境保护作出的牺牲。加强两岸行政主体的工作协调,促进两岸规划同步、资源共享、建设对接,进一步实现两岸的“无缝对接”。
千方百计,积极破解要素制约。加大PPP等模式应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沿江景观、沿江新城的建设开发,争取政策性银行低息贷款。建立专项基金用于重大、紧迫、必要的项目,避免资金问题影响项目推进。发挥G20峰会效应,引入国际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注入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提升沿江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