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政协:助力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_市县政协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县政协 >>正文内容
新昌政协:助力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03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徐峰鸣   字号:[][][]

据联谊报    新昌县政协日前组织主席会议成员、各委办主任和县发改局、建设局、文广局、旅游集团负责人以及多名地方文史研究者重走“浙东唐诗之路”新昌段,从“小石佛驿铺”出发,一路跨过“桃源迎仙桥”,登上“会墅岭天姥古道”,横穿“横板桥、皇渡桥”,最终到达新昌与天台交界处的“关岭铺”。随后,召开主席(扩大)会议,听取新昌县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工作情况。

作为“浙东唐诗之路”学术概念的首倡地和诗路上的精华地段,新昌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研究、规划、保护、利用和宣传五大工程,力争建成“浙东唐诗之路”文化研究的新高地、“浙东唐诗之路”文旅融合的样板地、“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

与会人员充分肯定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所取得的成绩,认为“浙东唐诗之路”是一项兼具历史与现实、文旅共融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省委、省政府的顶层设计,也需要相关县(市、区)之间的协同推进。从新昌自身来说,存在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遗存遗迹的修缮保护、建设项目的统筹策划等问题。

“要实现‘一年有声、三年有形、五年有效’的建设目标,久久为功,循序渐进。”与会人员提出,要落地落细《实施意见》,在加快有形建设的同时,注重唐诗文化的研究,深挖与“浙东唐诗之路”相关联的汉前文化、魏晋遗风、佛国香城等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历史厚度和文化高度。

天姥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国务院于2009年批准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会人员认为,要抓紧启动“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总体规划编制,突出“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为内容的建设主轴,做好与“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以及与全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天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各项规划的有效衔接。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遍布历史遗迹遗存的路。与会人员建议,在唐诗之路精华地打造过程中,尊重历史是前提与基础,开发利用是延伸与发展。要把唐诗文化与佛教之旅、茶道之源和霞客游线等所蕴含的多元文化结合起来,串珠成链县内景点,推动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现实文明的融会贯通。要跟进保护措施,强化管控做好保护,特别是涉及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古建筑以及诗路上有关的铺、亭、庙、桥、廊、牌、古道等,文物部门要主动介入,做好依法登记与日常巡护。要有序重建,鼓山公园(唐诗文化展区)、在建中的市民公园(唐诗文化广场)和历史文化街区(唐诗文化街区)等项目,要植入唐诗文化元素,讲好诗路故事。小石佛驿铺、会墅岭天姥古道等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塑构建,要坚持修旧如旧。要加快服务配套,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特色小镇创建、民宿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等工作,逐步完善诗路旅游综合配套。

“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是复杂系统的重大工程,也是一项知易行难的重要工作,对推进新昌‘文化强县’战略、不断彰显历史文化底气、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县政协主席罗国安提出,要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在政策支持、文化交流、项目建设等方面争取主动。成立专职化运行的唐诗文化办公室,明确职级,抽调力量,落实专项经费,保障机构顺畅运行。支持和鼓励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等学术团队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唐诗文化等地域文化的研究成果。加强“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的宣传推介,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天姥山正名振声。充分调动和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乡镇(街道)的工作积极性,合心合力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