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干政协:建设“五化”委员民情联络站_市县政协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县政协 >>正文内容
江干政协:建设“五化”委员民情联络站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02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   字号:[][][]

据联谊报    杭州市江干区政协充分发挥委员专业特长,积极探索推进委员民情联络站(工作室)建设,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全区已建有23家委员民情联络站、8家委员工作室,实现了10个街道的全覆盖,扎实推进规范化、特色化、多元化、实效化、品牌化的“五化”发展,得到省、市政协和同级党委政府肯定,赢得群众点赞,已有30多批次省内外兄弟政协考察组前来学习交流。

主要做法

把“五有”标准立起来

有场地,要求有固定的工作场所;有制度,建立走访接访、协商议事、履职成果转化及反馈等系列制度;有计划,每年初精心制定全年工作计划;有经费,设立1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有活动,按计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微调研、微访谈、微协商、微监督等活动。

让“五化”发展活起来

规范化,实行“统一申报、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授牌、统一信息上墙”,将委员身份、职责定位、工作内容亮出来;

特色化,立足委员的专业特长和职业特点,因人而异确定目标定位和具体内容;

多元化,组建方式上,个人单建、跨界联合、组团出征“适势而为”;工作领域上,进楼宇、进园区、进企业、进社区、进网格“各显神通”。

实效化,让委员沉下去、民声浮上来,把党的决策部署贯彻下去,把各方智慧力量凝聚起来,发出政协好声音,作出政协新贡献;

品牌化,通过资源整合、人才聚合、载体融合,以星级创建活动为抓手,强化“互联网+政协”理念,打造一批线上线下双线并进、“叫好又叫座”的专业化特色化品牌联络站(工作室)。

令“三端”服务强起来

强化前端服务,坚持谋划在前、引导在先,实行“一站(室)一方案”,精细指导、精准施策,突出个性、彰显特色。

强化中端服务,实行“一季一交流、半年一督查、年终一考评”,全流程记实、比学赶帮超。

强化后端服务,加强与有关各方的沟通协调,及时向委员反馈履职成果办理、采纳、落实情况。通过视察、调研、座谈、走访等方式进行跟踪监督,促进委员意见建议“落地生根”。

实际成效

一是架设了直通百姓的新桥梁

积极延伸政协工作触角,通过“委员接待日”“百千万”蹲点调研、“周三访谈夜”等活动,定期到社区(村)面对面与基层群众沟通协商,实现了委员参与街道工作的常态化、基层群众意见反映渠道的相对固定化,成为党委政府与居民群众的“连心桥”“暖心室”。

二是开拓了协商于民的新路径

区政协积极探索创新委员民情联络站(工作室)工作形式,紧扣民生选题,通过召开民主议事会,搭建委员与群众、相关部门面对面协商议政的平台,既充分发挥了委员主体作用,又扩大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助推了重点难点工作,实现了多方共赢。

三是搭建了服务民生的新平台

一方面搭建平台让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到真实的民声,看到真切的民情;另一方面,不断推动更多的民意民智转化为委员提案、大会发言、调研报告等意见建议。目前依托委员民情联络站(工作室)促进解决各类民生问题160余个。近年来,委员民情联络站(工作室)共收集社情民意信息2493条,向区委、区政府和上级政协报送291条,被全国政协采用9条,成为名副其实反映民意诉求的“绿色通道”。委员们“零距离”感受心声、“面对面”倾听意愿、“心连心”体恤疾苦、“手拉手”办好实事的实际行动,让广大群众真切地感到政协委员就在身边、人民政协离自己很近。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