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政协:界别协商助农民增收_市县政协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浙江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

用户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县政协 >>正文内容
绍兴政协:界别协商助农民增收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21日 来源:联谊报   作者:张丹丹 孙艳艳 陈维良   字号:[][][]

据联谊报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三农”领域五项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其中一个硬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到2020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指标。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绍兴市政协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自2018年底以来,组织在各县(市、区)的市政协农业农村界委员分别成立课题调研小组,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深入农业农村局等多个相关部门、协会、社区和村庄开展深入调研。

据了解,绍兴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7年突破3万元大关,2018年为33097元,增长9.1%,继续保持全省第二方阵领先位置。委员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不少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工资性收入随经济发展放缓的宏观环境呈下降趋势,经营净收入增长难度加大,财产净收入增长较慢,低收入农户自主增收困难等。

市政协召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界别协商会,组织农业农村界和关注“三农”工作的中共界、特邀人士界、教育界等12个界别33名委员与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面对面协商交流。委员们既肯定成绩又查摆问题、寻找对策,气氛热烈。

“要激活‘沉睡’的资源,为农民增收拓展新的空间。”委员们提出,加快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闲置农房权利归属提供法律依据,探索建立集规划、用地、流转、准入等一整套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的审批机制,对工商企业和资本进入予以激励和扶持,制订农房管理制度(包括规范流转合同范本),引导农民以房换租、换购,建立共赢机制。同时,将由闲置农房打造的民宿、农家乐与“浙东唐诗之路”连接起来,把乡村旅游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看农村景”的初级阶段提升至文化之旅。

发展农业产业新模式,为农民增收打造新的平台。委员建议,以诸暨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柯桥“花香漓渚”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的建设为依托,培育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龙头企业专心搞市场、家庭农场专心搞生产、合作社专心搞服务。在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扶持小农户,让工商资本带动农民发展,让农民有效分享农业现代化的成果。

不少委员认为,农家传统特色小吃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引擎。建议加强资金、物流、宣传等多项保障,提升嵊州小笼包、新昌炒年糕、诸暨次坞打面等传统特色小吃的规模化、集聚化程度,培育发展农家特色小吃村、街,将特色小吃与特色文化,如越剧、唐诗之路等相结合,提升知名度,鼓励小吃经营户成立企业、注册商标、申请QS认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开设旗舰店和发展连锁经营等,促进品牌化。

绍兴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回应委员们的建议,表示将吸纳到下一步的工作中去。

【关闭窗口】
×

用户登录